李崢:以合作開啟AI“20萬億美元時代”
美國商務部13日發布新的人工智能(AI)相關出口管制措施。有美媒稱,這是美國迄今為止限制中國AI發展“最強硬的一批措施”。不過,這些措施引發英偉達等美企的強烈反對。據美國調查公司IDC預測,到2030年,AI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將達到20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的3.5%。這意味著屆時人工智能將從全球產業中的一顆新螺絲釘,變為主引擎之一。顯然,包括英偉達在內的相關廠商都意識到AI行業所具有的廣闊前景,并且都清楚要想更快、更大程度地釋放該行業的潛力,開放與合作是必由之路。
客觀而言,距離“20萬億美元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至少還需克服三個潛在障礙。一是形成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當前,相對于面向AI領域的巨大資金投入,該產業所能創造的現金流仍顯不足。除去英偉達等上游企業,其他大多數企業還沒能夠從AI產業變革中獲取巨大收益。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既有成功應用經驗的廣泛推廣。
二是出現一大批新產品及其消費場景。與其他新興技術類似,人工智能的大發展需要依靠消費市場。當前,“人工智能+”的智能產品正在成為市場熱點,但能否解決相關產品價格高昂、適配度低等問題,仍需經歷市場檢驗。
三是解決監管和技術治理上的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自然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和安全問題。過去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度偽造(DeepFake)”信息泛濫等問題成為全球性的治理難點,主要國家監管力度顯著加強。較之AI大模型難以置信的發展速度,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明顯還有點跟不上。這種監管治理缺口給產業發展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增加了國家間針對AI監管出現顯著差異的概率。
在人工智能新的時代背景下,中美在該領域的合作變得更加重要。其一,中美研發合作有望加快AI產業的成熟化。在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中,中美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兩國產業發展階段近似,擁有諸多共同話題和一些相似的難題。在算法優化、數據處理和硬件架構等基礎領域,兩國科研力量在全球居于領先地位。加強中美科研合作,不僅可以促進技術創新,還能加速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的過程。
其二,中美產業鏈互補有望加快人工智能產品的推廣和普及。作為全球兩大技術強國,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互補性仍然很強。兩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和最活躍的技術應用場景。美國在高端市場和技術服務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中國則在規模化推廣和市場滲透等方面表現突出。通過加強合作,兩國可以將人工智能的創新成果更快推向全球市場,惠及更廣泛的消費者。
其三,中美的全球治理合作將使AI治理的大方向和前景更快得以明確。面對這一快速變化和演進的技術領域,任何單一國家的監管和規制能力都會顯得不足。中美兩國是最有能力也最有需求促進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國家。如果兩國能在技術規范、倫理準則和監管框架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不斷縮小雙方在國際標準和相關立場上的差異,采取共同行動應對潛在風險,那將增加國際社會對于該問題能夠得到妥善管理的預期,進而給全球治理議程注入更大的信心和動能。
人工智能的“20萬億美元時代”將為全球經濟、技術和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以及國際關系更趨復雜化的背景下,這一道路并非坦途,挖掘這一潛力需要全球協作,而非地緣政治對抗。中美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玩家,能力大,責任也就更大,雙方關系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相關行業的未來。(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