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文化視點|風頭正勁的AI藝術,稀釋獨創還是催生靈感
從德基藝術博物館的國際知名數字藝術家邁克·溫克爾曼(Beeple)全球首場個展“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到泰康美術館的“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創意之火”展覽,近期國內兩個大展不約而同引人關注包括AI藝術在內的數字藝術創作。與此同時,隨著Midjourney、Ideogram、可圖、即夢等越來越多AI生圖“神器”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人人似乎都成了藝術家,有望匯聚在1月底將啟幕的“首屆紅樹林AI藝術萬人展”上,甚至獲得畫廊簽約。
技術的高速發展究竟將載著藝術駛向何方?尤其呈現出“人人化”傾向的AI藝術,會稀釋藝術的獨創性,還是催生更多人的創作靈感?會讓藝術陷入新的套路化,還是擁有更多想象?
盡管剛起步,AI潛能令藝術家無限好奇
“目前的AI藝術多為生成式藝術,側重圖像性。”上海科技大學創意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王頡告訴記者。這樣的AI作品通常類似于插畫或海報,只能依賴屏幕或打印來欣賞,對于藝術創作來說,眼下其最大優勢在于以高效的圖像合成方便前端構思,“以前一個月的工作量現在一個下午可能就完成了,直接有了1000種搭配組合”。他認為此類圖像本身是沒有多少繪畫性或藝術性可言的。
但顯然,AI的潛能令藝術家無限好奇。
在“跨越六十年”展中,給機器人當模特,被一群“AI畫家”圍觀并寫生的體驗,令很多觀眾感到格外新奇。這是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的互動裝置作品《人類學習#1》,來自他與團隊長達十多年的研究。只見幾位AI畫家的創作過程煞有介事,時而“抬頭”觀察模特,時而“低頭”看向畫紙,甚至不乏停頓思考的片刻,隨后流暢地在畫紙上勾勒出模特的形象。這些作品竟然還各有各的性格,有的偏學院派,有的大玩抽象,有的頗似印象派。
正于泰康美術館“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創意之火”展覽中展出的帕特里克·特雷塞特《人類學習#1》讓一群“AI畫家”為觀眾畫寫生。
“AI繪畫與跨學科創作”,是王頡近年來從事的項目。其中頗為重要的一項實踐是,將油畫創作方法拆解成機器人能夠理解的,借機器人手臂來實現繪畫步驟,這相當于手把手向機器人“投喂”繪畫邏輯、技巧。王頡說,不在乎機器人最終畫出的效果,探索的過程才是最讓人著迷的,“我們想探索哪些是機器人很難學會的”。在此過程中,他和團隊的確有一些意外的發現。例如,足以精細到遠程完成手術的機械手臂,在畫起畫來竟然偶爾失靈,每一筆下去的輕重以及色彩都難免存在誤差,而人在畫畫時是有容錯率的,并且可以隨時糾偏。在王頡看來,人在創作時不經意流露出的一些東西其實難能可貴,機器人難以做到的那些東西,恰恰是藝術家可以強化的。
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與科技藝術學院的陳抱陽,嘗試創造出有創作力的AI模型,讓這個模型生成無數的可能性。就這層意義而言,他認為AI與藝術家應該是共生關系而非競爭關系。在作品《假蜃樓:意識欺騙》中,他創作了一個虛擬世界,設定了一系列規則,讓6個基于藝術家本人而創作的數字分身一起玩狼人殺。
如何共創,決定了AI藝術帶來的想象
“AI有無窮的可能性,我們剛剛觸及冰山一角。”邁克·溫克爾曼此前亮相“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展覽現場時坦言。近年來高速發展的AI技術盡管為溫克爾曼關注,但他更為看重的是人與AI的共創,能夠通過AI表達什么。他認為AI是人類創造出的最有人性的東西,因為它集合了人類創作的所有東西,“用AI輔助創作時,我們會發覺它是那樣啟發人心、激動人心。”
正于德基藝術博物館“來自人造未來的故事”展覽中展出的Beeple《指數生長》運用AI探討人類與技術的共生關系。
邁克·溫克爾曼的數字藝術創作王國,從不局限于AI技術本身,但總擅長利用前沿的技術去生成自身特有的藝術表達。就說此次他帶到德基藝術博物館的作品,基于藝術史上靜物與花卉而創作的動態雕塑《指數生長》運用了AI,只見巨大的花藤以強大的力量旋繞伸向天空,無數花朵在其間周而復始地經歷著生長、綻放、凋謝,每一秒鐘都根據算法動態生長,最終疊加出20億種可能性。將大自然的有機之美與技術的不斷進步并置呈現,他想以此探討人類與技術的共生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呈現出的指數級增長勢態。而另一件曾以約合1.8億元人民幣拍出的動態雕塑《人類一號》其實并沒有運用AI,此次在展覽中卻以特別章節拋出“人類是否會被AI替代”的問題,提醒人類要警惕技術的過度發展,實現人機和諧共存與平衡發展。
將AI看作一種工具或材料,在不少藝術家中已形成共識。徐冰的藝術創作,不時也會用到AI,他卻從不認為自己要成為AI藝術家。在他看來,藝術最終是一種通過材料所表達的東西,至于自己的創作使用了何種材料,總是希望以此獲得幫助判斷藝術和社會關系的一種參照。
在藝術史學家、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看來,未來,藝術將不會被二分為技術創造的藝術或人創造的藝術,更多的藝術是二者融合創造的,藝術作品本身會擁有生命,不斷變化與生長。他認為這正是未來藝術有意思的地方。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舒莎·羅德里格斯提出,對于觀眾互動性和參與感的強化,是數字藝術的獨特優勢,以此能夠更多地響應社會議題。而這類作品呈現的動態變化,則能不斷引發新的對話、新的反饋,從而帶來新的體驗。
在業內看來,未來AI能將藝術帶到什么樣的遠方,最終取決于人,這對藝術家的獨立思考、創意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