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快評丨AI生成“地震被壓小孩”,傳播如何失守?

快評丨AI生成“地震被壓小孩”,傳播如何失守?

新火種    2025-01-28

每一次“信息事故”其實都是一次提醒,一次查漏補缺的契機

1月7日9時5分,西藏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災情牽動人心,許多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為受災群眾祈福。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上一個戴帽子的小孩被壓在倒塌建筑物下的圖片受到關注,被平臺多個賬號發布,并和本次地震關聯,引發網友關注和轉發。但據媒體報道,經查證,上述圖片由AI創作,原始作者在2024年11月18日發布了相同畫面的短視頻,并聲明是AI生成。

微信圖片_20250109094607.png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有不少賬號發布,有些甚至獲得好幾萬的轉評贊。

梳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可以發現,這又是一起“盜用”、拼接而成的虛假新聞照片。只是,還不知道是無意之失還是故意為之。根據目前的信息,還未顯現第一個把這張照片和日喀則地震關聯在一起的賬號是誰,但每一個輕信并轉發的人都不無辜。

這類謠言其實在近些年并不罕見。在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的時代,信息傳播不僅碎片化,也很容易失真。就此次情況而言,突發事故和災情警情信息發布是十分嚴肅的,類似“小孩被壓廢墟”的信息,往往會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甚至影響救援力量對災情的判斷和救助,危害不容小覷。

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接下來需要追查的是,到底是哪些賬號在傳播這樣的虛假信息,進而依法依規對其作出處理。

這場“烏龍新聞”被打假的同時,也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地反思AI技術的使用。按理說,原作者在去年11月發布相同畫面的短視頻,并注明由AI生成,盡到了自己的義務,如果當時的使用并不違規,就無可厚非。那么,該對這場虛假傳播負責的,主要是后來的“嫁接”者。當“一人生成,多人使用”的情況出現,追究和認定責任將會變得更加復雜。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由AI生成的虛擬內容將會越來越多,鑒于AI幾乎無上限的“生產力”,虛擬內容將大量占領網絡空間,和真實的信息并列、交互乃至混合。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有網友說,這張“小孩被壓廢墟”的照片其實很容易辨別,比如六根手指、畫面光滑、光影錯位等。但是我們不能指望每一位網友都足夠細心,而且AI技術會越來越進步,生成的內容會越來越逼真。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好“AI完全能夠以假亂真”的心理準備。事實上,這張圖片被很多人信而轉發,就是例證。

為了避免虛擬內容破壞信息生態,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或許可以有兩大方向性的改良。一是通過技術手段,為AI生成內容打上不可磨滅的印記,或者讓受眾擁有查驗其虛實與否的“開關”;二是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AI軟件的開發、使用等,要有全過程的規則及其細則。

AI時代已經來臨。人類在創造AI的同時,人類社會也將被AI技術深刻影響乃至重塑,這期間的磨合過程將是相當漫長甚至曲折的。而每一次“信息事故”其實都是一次提醒,一次查漏補缺的契機。經驗要總結,教訓要吸取,我們才能在“AI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坦然。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哲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