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集結滬上“最酷”特訓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正式啟用
1月21日,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正式啟用。這個首期部署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的訓練場,以10+人形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的建設,牽引形成上海人形機器人超級中心。
不管是疊衣服、汽車檢測,還是用機械手搬運東西,數據的質量和數量直接影響人形機器人智能化水平,這也需要倚賴大量的訓練。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介紹,訓練場項目建成后,將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投入成本,解決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問題。通過后續訓練場的成熟化運營和全國性推廣,有望將其構建成為國家級虛實結合具身智能技術發育平臺。
作為全國首個把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臺,居世界領先水平。面對熱度不減的人形機器人賽道,上海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首個訓練場有何意義
人形機器人,即外形類人的機器人,能勝任多種應用場景,也被業內看成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載體。按照特斯拉CEO馬斯克的預測,在未來,假設人形機器人與人口比例為2:1,人形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100億~200億臺,人類對其需求甚至會遠遠超過汽車。
從市場空間看,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藍海市場。據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左右。高盛預測則更為樂觀,認為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早在2023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
21日啟用的人形機器人訓練場,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建設,去年5月揭牌運營的國地中心,目前已推出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人形機器人開源社區,研發人形機器人“大腦”和相關數據集等。接下來,國地中心還將推出人形機器人2.0版本“Deep Snake”。
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對記者介紹,訓練場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生產的工廠,未來能產生更多數據提供給具身智能大模型的企業去使用,來幫助行業加速發展。“之所以是‘異構’的訓練場,源自我們分析發現人工智能如果用同質化數據,會產生人工智能的幻覺,所以在打造的時候聯合了十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把所有的動作捕捉下來。”
而訓練場到底應該怎么建,在江磊看來還是很難定義,因此他們把頭部的企業都聚集起來。“他們自己其實也在做訓練場,把他們成功經驗匯聚到這兒聯合打造,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判斷:人形機器人通過單一企業發展速度會非常緩慢,希望能夠‘抱團取暖’,加速這個行業發展。”江磊說,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項關鍵技術。
21日上午,在國地中心具身智能訓練場啟用儀式的簽約環節中,國地中心與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合肥)、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圖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等企業簽署了具身智能訓練場合作伙伴協議。各合作伙伴將通過協同制定數據采集方案,確保高質量數據資源,促進訓練場運營優化。
如何復制上海經驗
2024年,上海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加快,主要表現為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三大先導產業工業產值增長11.9%。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4%左右。
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工業機器人密度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動化生產程度。上海除了擁有領先的機器人密度,在企業層面,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和庫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時達、節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擴大產業布局。僅在2023年,上海就發布了7臺人形機器人樣機,領先其他城市,包括中國電科第21研究所的電科機器人1號、智元機器人的“遠征A1”、傅利葉智能的GR1、上海開普勒探索機器人的先行者系列、達闥機器人發布的XR4(七仙女)和追覓科技推出的通用人形機器人等。
“上海原有的產業基礎是很好的,因為百分之三四十的機器人供應鏈跟汽車工業是重合的。”傅利葉智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捷對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工業機器人產值為249.02億元,產量約6.6萬臺,位居全國前列。目前,上海正推動萬臺工業機器人進智能工廠,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產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500臺。
香港大學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上海人形機器人創新孵化器首席科學家席寧教授此前告訴第一財經,近年來機器人領域又現新高潮,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現是一大原因。“很多機器人此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可能通過具身智能、大模型得到解決。包括應對老齡化問題等機器人技術新的應用方向,又會拉動產業發展。”
席寧告訴記者,從全球來看,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和未來的應用場景,可能是中國的一個優勢,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機器人產業也從較為落后、應用較少變為如今的全球第一大市場。相對已經成熟的市場需要有高質量的產品。“我們的機器人行業現在需要瞄準下一代技術,特別是一些和國外處于同樣起跑線上的技術,這樣才能把行業從原來的追趕變成引領。”
應用場景豐富的上海對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目標,是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打造“1+N”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訓練場即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步驟之一。
這里的“1”,即國地中心建設的市級通用訓練場(麒麟訓練場總部),“N”即上海各人形機器人企業建設的行業特色訓練場,國地中心將聯通各企業訓練場及中國各地區省市訓練場分部,打造聚焦重點場景的高質量數據集。
“希望通過國地中心降低社會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入門門檻,國地中心所在的浦東,能成為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井岡山根據地’,輻射長三角,進而帶動全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許彬說。
另外,上海還將通過虛實融合場景訓練加速應用落地,并加快推動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的融合共創。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在訓練場啟用儀式上表示,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正處于爆發前夜,算法優化、硬件升級、仿真平臺和數據采集等領域持續創新突破,為人形機器人產業迭代升級和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上海市人形機器人本體加速發展,開源了全國首臺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國地中心會同智元、傅利葉等15家企業,發布了“十八金剛”人形機器人陣列。
“我們將會同各生態場景合作伙伴,在訓練場中面向智能制造、民生服務、特種應用等重點領域,建設模擬訓練場景,通過數據采集與操作訓練,逐步向實景遷移,實現真實場景應用落地。”張宏韜說。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