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元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發布投資策略看好科學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
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今天發布投資策略。在發布活動上,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帶來一個好消息:“昨天,我們基金通過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也是在昨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一消息引發業內關注。
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的100億元由上海市財政全額出資,定位于搭建推動顛覆式創新、多學科交叉創新、前沿平臺性技術方向孵化和早期投資的開放賦能平臺,關注科學屬性強、轉化風險大、現有產業化條件缺乏,但迭代迅速、有機會產生巨大變革的技術。“我們看好AI for Science(科學智能)、腦機接口、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合成生物學等前沿領域。”魏凡杰說。
聚焦“0—1”,挖掘高校院所“金礦”
作為上海市政府設立的投資母基金,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將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戰略,成為聯合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孵化前沿科技的耐心資本和戰略資本。“近年來,Gartner(高德納咨詢公司)曲線比過去更陡峭了,說明新技術的成熟過程和產業化應用正在提速。”魏凡杰在演講中說。在他看來,未來產業在全球加速興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政府支持革新、科技公司迭代、風投孵化創新、人工智能催化。
在這一全球趨勢下,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將聚焦“0—1”的科技發展階段,即在從科學研究到產業形成這一“0—100”過程中,關注最早期階段。“這是一個比天使投資更早的階段,也是國內風投基金長期缺少投資的階段,所以上海設立未來產業基金是一種創新。”璞華資本管理合伙人陳大同告訴記者。作為未來產業基金的合作伙伴,璞華資本計劃設立一個規模約3億元的子基金,將80%左右的資金投向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早期項目。
為何要將八成資金投入高校和科研機構?陳大同解釋,企業研發的前沿技術通常未來5年內有望轉化為產品,而高校院所的一些科研項目“未來感”更強,轉化周期會超過5年。過去,這類項目因為轉化風險大、投資回報周期長,難以引起投資人的興趣;而今,有了上海未來產業母基金和子基金后,政府與市場化機構將攜手挖掘高校院所的“金礦”,并通過項目經理人團隊開展概念驗證、深度孵化、全流程管理等工作,將實驗室里的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作為耐心資本,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的期限長達15年,還可根據情況申請延長3年。這意味著,基金不看重DPI(投入資本分紅率)等短期經濟指標,而是立足于同被投項目一起成長,追求長期超高收益。
瞄準六大未來產業,匯集多方資源
魏凡杰在演講中發布了未來產業基金關注的六大未來產業:未來健康、未來信息、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未來制造。每個產業都包含若干領域,比如在未來信息產業中,AI for Science、大模型前沿、量子計算、具身智能、硅光是基金重點關注的5個前沿領域。
作為AI for Science領域的代表,深勢科技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張林峰在發布活動上作了題為《重構世界,從原子開始》的演講。2020年,這位“90后”博士因“通過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的極限提高到 1 億原子”獲得全球高性能計算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談及自己的科研和創業領域,張林峰說:“過去半個世紀,比特世界飛速發展,與之相比,我們對原子世界的研究進展卻比較慢。”他的意思是,物質科學發展速度不如計算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隨著大模型的興起,可否將人工智能與物理世界融合,利用大模型等AI技術研究物質科學?張林峰帶領團隊走上了探索科學智能的道路。
用科學術語表達,這條道路名為“智能化高通量原子級表征”。通過計算機模擬上億個原子的運動,“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團隊能深入了解微觀世界,加速求解物理學方程。比如,深勢科技在與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合作,對一款先進飛行器的熱防護涂層進行優化設計。借助原子AI模型,他們已設計出更高效的合金組分。
“從原子開始,科研的軟件工具、算力系統都將被重構,生產制造系統也將被重構。”張林峰預言了這一未來產業領域的廣闊前景,“我們要加速打造微尺度研發平臺,為物質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大發現賦能。AI for Science是中國科技創新歷史上最好的機會!”
魏凡杰表示,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不僅將為科學家團隊提供“第一桶金”,還將與上海高質量孵化器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合作,打造匯集多方資源的Hub(樞紐),推動科學家創業行穩致遠。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