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智能出行安全高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作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已加速融入各行各業,發揮出重要作用。在交通運輸產業,其產生的影響體現在眾多方面。
在基礎設施方面,人工智能已在勘察設計、施工建造、檢測養護等領域得到積極應用。例如,有企業研發的高精度公路勘察設計成套技術,可大幅減少勘察設計外出作業工作量,在多個省市的公路建設中推廣應用,在降低工程造價的同時有效提升了作業效率。
在載運工具與裝備方面,自動駕駛汽車、智能船舶、智能高鐵等裝備不斷涌現。目前,我國已建成18座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北京、上海、蘇州等10余個城市實現自動駕駛出租車準商業化運行。
在行業治理方面,人工智能為城市交通管理、交通執法、安全預警等提供了全新解決方案。例如,北京市交通運行指揮調度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城市日常、極端天氣、節假日和重點時期的綜合交通協同調度,甚至在冬奧會期間實現交通“萬人運輸、千車組織、秒級調度”,提升了交通運輸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又如,浙江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自動識別非法營運行為,實現對重點車輛運輸全過程監管。
不過,人工智能賦能交通運輸業也面臨監管力度欠缺、融合應用深度不足、國際發展參與不深等問題。對此,應多措并舉,讓出行更安全高效。
政策支撐,加快交通運輸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分領域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服務調研,準確了解交通與技術、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主要訴求與矛盾,適時調整產業政策規劃。完善技術評測機制,定期開展對人工智能技術模型綜合服務能力的測評工作,確保技術在應用中的運行效率和可信度。制定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規范與數據資源使用準則,采用先進的信息資源加密、云數據平臺安全隔離等技術措施,強化對數字信息發布、存儲、收集以及使用等方面的監管,增強對數據隱私的保護。
創新驅動,強化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應用。推廣應用數字建模、傾斜攝影、智能選線、智能監管等技術,建設技術設施智能檢測和預警系統,提升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圍繞遠洋無人貨船航運系統、太空運輸等未來交通運輸場景,構建以重大科技研發為核心、以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重點、以創新能力建設為保障的原創性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各類主體打造“政產研學用”相協同的智能平臺,共同籌劃智慧交通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建設,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核心驅動技術的研發應用,深化人工智能與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載運工具和裝備、行業管理等方面的技術融合與創新應用。
開放共贏,推動交通運輸產業融入國際發展體系。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體系,依托政府間雙多邊對話機制,深化國家間院校、企業、研發機構交流,拓展在數字交通、智慧運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支持相關企業建立海外研發平臺,打造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完善跨境智慧交通運輸服務系統,發展多元國際運輸渠道,推進與周邊國家智能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跨境交通運輸樞紐和對外開放節點,打造全球化智能物流鏈、智能運輸鏈和智能供應鏈,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體系。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