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大模型從“可用”到“好用”需應對技術挑戰與倫理考量

AI大模型從“可用”到“好用”需應對技術挑戰與倫理考量

新火種    2025-01-06

2024年的科技圈,如果說有什么持續“出圈”的熱詞,那無疑是大模型。在人工智能(AI)領域,大模型作為深度學習的杰出代表,持續引領著技術創新的新風尚。ChatGPT的爆火將大模型帶入公眾視線,業界關注的焦點是“中國能不能孕育出頂尖的大模型”。隨后一年,國產大模型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完成備案并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大模型超過200個,注冊用戶數超過6億。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家層面的戰略地位得以提升。與此同時,大模型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從過去單純追求參數規模、復雜度的比拼,逐步進入為各行業領域注智賦能的新階段。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我國將突破30萬億元。中國電信的“星辰”大模型經過升級,將AI模型能力工具化,提供算法高效生成平臺及文生視頻模型工具;中國移動的“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在新型工業化等領域落地多個應用標桿項目;中國聯通迭代元景大模型,依托數據和應用場景優勢,打造了35個行業大模型;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臺已幫助客戶精調模型3.3萬個,開放企業應用77萬個;全球范圍內,阿里云Qwen系列模型下載量突破4000萬次,衍生模型數量超7.8萬個……這些大模型的涌現、日益增長的用戶量及更加廣泛的應用場景,充分證明了“AI+”模式正在獲得更加廣泛的市場認可,它們不僅為特定行業提供了定制化的解決方案,還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隨著“AI+”模式的不斷深入,未來將有更多的行業和領域受益于這些先進的技術成果。盡管大模型在眾多領域都展現出強大的實力,但要使這些技術真正從“可用”進化到“好用”,還需要應對一系列技術挑戰和倫理考量。首先,確保大模型的精確性和可靠性是關鍵,這不僅涉及提高模型預測和決策的質量,還要求它們能在各種應用場景中表現穩定。其次,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隨著數據泄露事件頻發,建立堅固的數據保護機制成為重要課題。再者,防止大模型被濫用或誤用同樣重要,尤其要防范它們被用于生成虛假信息、加劇偏見以及侵犯人權等不道德行為。這需要開發有效的內容審核和過濾系統,建立嚴格的監管框架,確保技術的使用符合倫理標準和法律法規。最后,提升大模型的能效和可持續性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的大模型往往消耗巨大的計算資源和能源,對環境造成不小的影響。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降低能耗,開發更加綠色、高效的算法和硬件解決方案,是推動技術長期發展的關鍵。為解決這些問題,整個行業需要共同探索解決方案。2023年7月,國家網信辦會同相關部門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開展立法,為我國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其中明確提出,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創新應用,生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優質內容,探索優化應用場景,構建應用生態體系。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驅動力,將繼續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社會應用中發揮重要作用。面對技術挑戰、倫理考量及可持續發展需求,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需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出一條既高效又負責任的發展道路,確保大模型技術能夠健康、可持續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增進人類福祉。

(人民郵電報記者 吳雙)來源:人民郵電報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