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基準測試科創發展大會即將在成都舉辦
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已邁入賦能千行百業的關鍵期。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代表之一,人工智能大模型必將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培育未來產業,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值此之際,由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成都高新區數字經濟局指導,成都傳媒產業集團主辦,紅星傳媒(成都)有限公司承辦,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戰略支持的2024人工智能大模型基準測試科創發展大會(下稱“大會”)將于12月25日、26日連續兩天在成都高新區舉辦。
此次大會以“大模型·大未來”為主題,匯聚了專家、學者以及多個垂直行業的大模型企業及關聯企業嘉賓,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方向,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場景落地。
對多個大語言模型展開全面測評
“十大突破性技術和進展”將出爐
今年以來,我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各類大模型百花齊放。據不完全統計,國產大模型的數量已超過200個,覆蓋多個行業領域,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基于此,OpenEval平臺、天津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和大模型基準評測專家委員會從兩大維度、六則細項對多個大語言模型展開全面評測,并將在此次大會上聯合紅星新聞發布測評結果——《“巢燧”大模型基準測試報告》,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和安全治理提供關鍵數據,促進產業發展。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發展,各項前沿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諸多高校學者正通過跨學科研究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大模型技術的創新和應用落地。
為了更好地整合高校在大模型領域的優勢資源,在此次大會上,紅星新聞將發起成立“高校大模型創新發展聯盟”(下稱“聯盟”),為大模型產業發展提供技術賦能和人才培養。
聯盟首期將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等十余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聯盟成員長期跟蹤全球的大模型前沿技術和進展,并將根據這些技術和進展的突破性、影響力投票篩選出“十大突破技術和進展”,這一結果也將在大會上公布。
大咖分享:大模型的思考和判斷
大會助推成都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發展
從議程上來看,此次大會將邀請來自不同機構和高校的頂尖專家及學者發表主旨演講。除了發表演講的嘉賓外,另有部分嘉賓還會參與大會的系列配套活動。
此次大會的嘉賓包括(排名不分先后)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德國漢堡大學多模態智能機器人系統研究所所長張建偉;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平臺與工程化部副主任李蓀;百度深度學習技術平臺部杰出研發架構師胡曉光;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教授、天津大學“語言智能與技術”中外聯合研究中心主任熊徳意;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多語言大模型“百聆”負責人馮洋;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副教授馮巖松等。
大會還設置了圓桌對話等環節,邀請多位來自企業、高校的嘉賓圍繞“如何進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場景落地”進行探討,不同的觀點在論壇上互相碰撞、擦出火花,也將打通大模型學術研究與產業應用之間的通道,助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未來的發展。
同時,此次大會采用“1+1”模式。12月26日上午還將舉辦高校大模型產業發展與技術交流活動大會,該活動聚焦高校大模型的前沿成果與關鍵技術,全力搭建產學研深度融合交流平臺,促進技術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推動大模型技術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此次大會及系列配套活動落地成都,借此將成都的產業環境及人工智能領域政策傳遞給多個賽道項目和合作高校,助推成都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發展,引導優質大模型企業和高校研發團隊在成都市生根發展。
事實上,今年5月,成都市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成都市計劃到2026年在多模態、智能體、認知智能、具身智能等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培育行業大模型超過50個。
此次大會不僅會遴選出成都優秀大模型應用場景企業,而且還會對參加相關比賽的優秀垂直大模型企業和團隊頒獎,主要聚焦在四大垂直賽道(金融賽道、醫療賽道、交通賽道、水利賽道)。
紅星新聞記者 楊佩雯
編輯 楊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