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浦江AI學術年會在滬舉辦
首屆“浦江AI學術年會”日前在滬舉辦。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以及行業領袖匯聚一堂,150余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在大會論壇和10場專題論壇中,就AI的前沿發展趨勢、關鍵技術挑戰、創新協作機制、產業應用實踐等重要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本次會議由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發起并主辦。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及人工智能學院院長、上海期智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技術,人才引進和培養是科研成功的關鍵。目前,中國在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博士生和青年科學家的創新成果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他認為,除了引進人才,還需為其提供長期發展的機會,培養一流的科研團隊。
上海AI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周伯文表示,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愿意以開放、主動擁抱的態勢,不與高校爭名、不與企業爭利,與各位同仁開展協作。實驗室愿意作為平臺,成為大家的連接器、放大器和加速器,將這些能力通過創新的協作機制更好地發揮出來,實現共贏。人工智能的進步不僅依賴于個體的努力,更需要集體力量的匯聚。
北京大學智能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寶權表示,圖形學本身就是通過結構化的方式描述世界,這與大模型的“白盒”理念高度契合。深度學習和大模型提供了新的工具來“逼近”現實世界,這種結合有望推動科研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展望 2025年,他期待看到更多在物理和推理領域的突破,尤其是如何將已有的物理知識與AI結合,通過反向傳遞人類積累的知識,構建更有效的AI系統,從而推動更加精確的模型發展。
稀宇科技創始人閆俊杰表示,智能的定義可以非常廣泛,黑盒模型在某些應用中足夠,但白盒模型在理解人類的智能上可能有優勢。盡管當前的模型和產品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未來將會有更多創新出現,不同研究機構和企業將提出各自對智能的理解,并在特定領域內超越現有水平。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領軍科學家喬宇表示,通往AGI的道路仍面臨技術挑戰,在模型架構,數據和學習算法等方面仍有創新空間。期待多模態大模型能夠像語言模型一樣實現突破強泛化的涌現能力,并基于更多樣的Scaling Law維度實現原創創新;具身智能和科學智能前景廣闊,期待技術和應用的突破;此外,人工智能的性能與安全平衡發展值得關注,推動人工智能可持續健康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
(責任編輯:馮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