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電動汽車百人會張永偉:智能電動汽車給產業鏈帶來萬億增量

電動汽車百人會張永偉:智能電動汽車給產業鏈帶來萬億增量

中國經營網    2025-01-04

  文陳茂利

  “汽車產業更加智能化之后,其聚合外溢效應會明顯加速,所以智能汽車產業很容易變成聚合型的智能產業。如果汽車的智能化技術用到低空領域,就是低空出行,低空出行最重要的就是高密度電池和智控技術,這些技術都要先從智能汽車當中實現,進一步應用到低空經濟當中,所以很多車企看到了機會,為低空產業賦能。另外,汽車變成了一個深度智能的智能體,可以用到生產和服務領域,也就是機器人產業。2025年智能汽車會加速發展,‘飛上去、立起來’會形成聚合型的產業外溢,新質生產力也會加速在汽車行業落地放大。”

  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展望了2025年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他表示,汽車產業向聚合型產業外溢效應將全面加速。

  張永偉預判,2025年我國汽車市場銷量預計在3200萬輛左右,其中國內市場2600萬輛左右,增速達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2025年新能源汽車(含出口)銷量預計達到1650萬輛,增速接近30%;內需有望達到1500萬輛,滲透率預計超過55%。

  專訪中,張永偉特別提到,汽車行業已經進入全面智能化階段,其滲透率會遠遠高于電動化,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關注已經從“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階段。芯片將會像電池一樣成為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不能讓汽車OS重蹈智能手機覆轍。

  張永偉表示:“要高度重視操作系統問題。在手機智能化時代,我們錯失了發展國產操作系統的巨大機遇。而汽車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遠超手機操作系統,它不僅管理信息,還控制車輛的行駛及各種功能。但是目前自主汽車操作系統滲透率還很低,不足10%,大量智能汽車依賴外部操作系統,這些操作系統未來很可能需要切換,而切換成本極高,安全風險很大。”

  智能電動車進入“好用+好玩”階段

  《中國經營報》:回顧智能手機發展歷程,早期由于智能化水平低,產品只“好用”但不“好玩”,但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廠商通過對消費者體驗進行探索,手機經過數次OTA升級,發展到“既好用又好玩”的階段,智能汽車是不是也遵循這個規律?

  張永偉:回顧手機行業演進歷程,早期的智能化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智能功能“好用”但不太“好玩”。相比之下,智能汽車很快走過了這個階段,經過2—3年的發展,汽車智能化已經進入到比較理性的階段,不僅關注“好用”,也關注“好玩”。

  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關注點從“有沒有”進入到“好不好”的階段,這樣的變化意味著汽車智能化已經進入到需要依靠真正的技術、產品體驗才能贏得這場競爭的新階段,繼續沿用行業早期靠造概念、炒噱頭來發展智能化的路是走不通的。

  《中國經營報》:業內有個觀點是,燃油車無法智能化,電車與智能化更匹配。對此,你怎么看?

  張永偉:智能駕駛(L2級及以上)的滲透率在不到4年時間就已突破50%,特別是智電呈“一體化”趨勢,傳統L2級輔助駕駛的普及率在油車、電車中都比較高,但到了更高階的智駕功能(如領航輔助駕駛),電車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也就是說電車與智能化的技術和產品有更高的適配度。

  《中國經營報》:2024年是城市NOA的元年,高階輔助駕駛能力也將成為衡量車企競爭實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消費端對智能化的接受度是怎么樣的?

  張永偉:智能化對消費者購車選擇的影響越來越大。2024年,智能化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車的第二個主要因素,這體現出市場需求也在拉動汽車智能化發展。

  《中國經營報》:近日,理想汽車發布新的戰略定位:不再僅僅是一家汽車制造企業,而是致力于成為一家AI企業。其戰略轉型的背景在于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已經從電動化轉向智能化,而真正的智能化不僅僅是軟件智能,而是AI賦能下的徹底進化。對此,你怎么看?

  張永偉:這說明汽車智能化的邊界進一步拓展。這個行業有一個有趣的趨勢,智能汽車“在路上”叫智能汽車;“升上去”就是飛行汽車,就變成低空產業范疇。 發展智能汽車可以立足汽車技術鏈與產業鏈,進一步發展聚合型的智能產業,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或者人形機器人技術就是代表,這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

  智能電動車給產業鏈帶來萬億增量

  《中國經營報》:當前,全球汽車產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期、洗牌期,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有怎樣變化?

  張永偉:傳統汽車價值鏈以制造為中心,進入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以后,汽車產業鏈邊界進一步拓寬。繼生產制造之后,服務化將成為汽車價值鏈新高地。比如金融保險、能源充電、數據與信息服務、檢測認證、電池回收、二手車、國際化等。

  所以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影響著造車行業本身,對其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生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與智能電動汽車相關的新產業、新服務、新業態也在加速涌現,帶來了許多新的“賽道”機會。

  《中國經營報》:你曾提到,智能化將帶來新的增量,到“十五五”規劃末至少有2萬億的增量。這些增量集中在哪些領域?

  張永偉:這些增量主要集中在零部件領域。因此,發展智能化,不僅需要高度重視整車智能化,還要重點布局智能化的增量部件和升級型零部件行業。

  最近我們的調研發現,傳統零部件正在通過AI技術實現快速轉型升級。例如傳統汽車大燈在智能化加持下,價值從幾千元躍升至1萬、2萬甚至高達3萬元,并且供不應求。這僅僅是因為加入了智能化的控制技術,產品就得到了一次徹底的改變。

  這表明汽車行業不是沒有需求,關鍵在于供給方能否滿足這種需求。如果汽車企業特別是零部件企業能根據需求推出高價值的智能化產品,就能實現供不應求。

  《中國經營報》: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以前一款燃油車搭載約600顆芯片,現在每輛車至少需要3000顆芯片。前幾年,汽車行業遭遇了“芯片荒”,這兩年雖然不短缺了,但國產化水平仍不高,一些芯片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對于汽車芯片的發展你有怎樣的建議?

  張永偉:走向智能化之后,汽車產業成了越來越具有半導體屬性的產業。在電動化階段,汽車的很多產值、利潤是在電池環節。到了智能化時代,芯片將會像電池一樣成為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汽車產業可能會從“為電池打工”轉變為“為芯片打工”。面對汽車芯片應用的日益廣泛,我們提出了“一降兩提升”的發展思路:

  一方面,降低對先進制程的依賴度。盡管汽車芯片正逐步向先進制程邁進,但目前仍以成熟制程為主。汽車行業在追求芯片技術升級時,應避免走移動終端的發展路徑,即使是大算力計算芯片領域也要通過架構和設計創新,用成熟制程解決先進性問題,擺脫對先進制程的過度依賴,降低被外部技術“卡脖子”的風險。

  另一方面,支持全球芯片企業在中國提升本土化。現在海外芯片在我國汽車上的占比接近90%。為了實現供應鏈的穩定性,我們需要提升跨國芯片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率。此外,要支持國內企業提升替代能力,增強國產芯片在汽車芯片中的占比。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