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新能源汽車里程碑:新年賀詞“點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新能源汽車里程碑:新年賀詞“點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華夏時報    2025-01-04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5年新年賀詞。回顧2024年時,他指出:“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新成果。”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留下了很多值得被銘記的高光時刻——7月份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單月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50%大關,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占世界新能源乘用車的份額接近70%;11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在以舊換新政策推動下2024年全年銷量有望超過1200萬輛,實現跨越式發展……

  展望2025年,人工智能將在汽車領域掀起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不但成為推動汽車產業升級的新動力,而且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有望突破1200萬輛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一重要論述的十周年。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謀劃了路徑。

  十年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年產銷量從2014年的7.85萬輛、7.5萬輛,增長到2023年的959萬輛、950萬輛,增長了約126倍,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格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總結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時表示:“從2009年的‘十城千輛’蹣跚起步,到2018年年產銷量過百萬輛,我們用了近10年時間;再到2022年的年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用了約4年時間;進一步到2024年產銷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僅用了約兩年時間。”

  2024年11月14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走出的堅實一步,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再上新臺階,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2024年全年累計銷量雖然還沒有出來,但是從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官方公布的數據不難看出“長勢喜人”。例如,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427萬輛,同比增長41.26%,蟬聯三項銷量冠軍;理想汽車全年交付超50萬輛,創歷史新高;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約43萬輛,同比增長183%;小米汽車異軍突起,全年交付13.5萬輛……

  “目前,整個世界新能源汽車總體的增量貢獻基本就是在中國,中國車市是世界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核心焦點。”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1—11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世界的“增量貢獻度”是93%,英國、巴西、美國都是2%,俄羅斯是1%。

  在高速增長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進一步突破,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格局。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占世界新能源乘用車的份額從2021年的41.1%,增長到2024年前11個月的69.6%,其中10月—11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世界份額達到了76%。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逐漸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成為中國向世界遞出的一張亮麗的“新名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樂觀估計:“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1200萬輛,實現跨越式發展,躍上了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展望2025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新能源汽車銷量約1650萬輛(含出口),增速接近30%,滲透率超過50%。其中,國內市場有望達到1500萬輛,滲透率超過55%。

  迎來全新產業變革

  “過去幾年,電動汽車產業高速發展,2025年將是鞏固這一成就、強化基礎建設的關鍵一年。智能化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新動力,智能化技術不僅會提升用戶體驗,還會反過來促進電動化的進步,形成雙向驅動的良性循環。”張永偉表示。

  行業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的角逐,下半場是智能化的比拼。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以及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尤其是AI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到“智能化”的下半場,2024年被業界公認為是汽車“智能化”元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L2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新車滲透率達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NOA)功能的新車滲透率達到11%,預計全年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將超過1700萬輛,滲透率超過60%。

  實際上,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與推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領先優勢,100%自動化超級智造工廠投產、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智能數字底盤登場,無不讓新能源汽車更加智能。尤其是隨著5G通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的進步,智能化的概念正從“軟件定義汽車”向“AI定義汽車”轉變。

  在AI人工智能方面,長安汽車、吉利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等多家車企已經明確布局,亦有元戎啟行等智能科技公司投身其中,汽車正成為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

  理想汽車CEO李想在2024年年底舉辦的理想AI Talk訪談上多次強調人工智能,“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未來每年約100億的研發投入中,有近一半將被用于人工智能。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發布的2025開年內部信中也提到,未來10年,是AI的時代,小鵬要成為全球領先AI汽車公司。

  “汽車產業更加智能化后,其聚合外溢效應會明顯加速,所以智能汽車產業很容易變成聚合型的智能產業。”在張永偉看來,汽車行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趨勢,“智能汽車‘在路上’被叫智能汽車;‘升上去’就是低空產業、飛行汽車,很多低空產業的核心技術來自汽車智能化;如果把汽車‘立起來’,就是大家討論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

  據《華夏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飛行汽車方面,小鵬匯天、廣汽“GOVY高域”、吉利沃飛長空等由車企控股生產的飛行汽車,即將在2025年、2026年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在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方面,國內有近10家車企進行相關布局,且小鵬汽車已經發布全新AI人形機器人Iron,廣汽集團即將發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長安汽車將于2027年前發布人形機器人產品。

  無論是智能汽車,還是飛行汽車,或者人形機器人,往往都會采取電力驅動,新能源汽車的領先優勢,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提供了發展的“溫床”,也為因地制宜培育多元化新質生產力貢獻了一定的技術力量。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