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車間里來了機器人“裝配工”

車間里來了機器人“裝配工”

人民日報    2025-01-03

四川省綿陽市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內,“大圣”機器人正在搬運物料箱。彭紫薇攝(人民視覺)

搬運重物、掃碼貼簽……四川省綿陽市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內,兩臺1.7米高的“綿陽造”人形機器人“上崗”,為批量化投產應用做現場實測準備。

這些“裝配工”代號為“大圣”,由兩家企業聯合研制。“論‘身體素質’,它們與人無異,具備擬人的形態、移動能力和操作能力。”項目相關負責人袁海輝介紹,該機器人運動速度可達每小時6公里,最大負載30公斤,全身上下有38個自由度(即機器人可活動的軸數),靈活性強,能夠輕松執行工業、服務及特種應用任務。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工廠機器人是執行簡單固定動作的機械臂、自動導引車。眼前兩個“大圣”卻非常靈活,只見一個雙手提著物料箱前行自如,準確無誤地將物料箱放置到搬運點;另一個一手麻利撕下標簽,精準粘貼在零件包裝袋上,一手連續兩次扣下掃碼槍按鍵,完成信息錄入,整個過程不到30秒。在工業應用場景測試現場,人形機器人的高靈活性和高精準度展露無遺,它們能做一些高難度、高強度工作。

“機器人和人體活動的原理類似,關節起著重要作用。”袁海輝告訴記者,為使人形機器人更好地模擬和實現人類的行走,公司對機器人關鍵部件一體化關節進行了技術自研,成功開發出了高功率密度旋轉關節、高推力線性關節。公司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研發團隊,對機器人每一個動作的落腳點、時間進行精益求精的測試。“我們的目標不止于讓機器人勝任體力活。”袁海輝介紹,公司與長虹人工智能實驗室正聚焦“大圣”的“大、小腦”進行研究,將通過計算機視覺系統、全場景感知及自主導航技術,全面提升它的工具操作與任務執行能力。

綿陽人形機器人產業領域近年來邁入發展快車道。日前,在綿陽市游仙區高新區北園(石馬鎮),機器人產業基地建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具備年產機器人裝備2000余臺(套)、智能傳感器200萬只的產能,年產值達到20億元以上。”該項目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綿陽市已初步形成涵蓋機器人生產、零部件制造、軟件平臺、整機應用、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的全產業鏈生態集群。“綿陽造”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消防應急、特種場景、家庭陪伴等多個應用領域。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03日 10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科普頻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