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武漢二日內相繼出臺地方法規高階自動駕駛獲法律保駕護航加速落地
財聯社1月2日訊(記者 劉陽)高階自動駕駛加速駛來,法律層面如何護航新出行時代?
2024年最后一天,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7章48條,明確自動駕駛工作的總體要求;明確鼓勵支持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鼓勵多種技術路線融合發展的角度對基礎設施建設作出規定;對自動駕駛創新應用活動進行了全環節規范,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明確了自動駕駛汽車安全保障的相關要求,以更好平衡促進產業發展與保障首都安全的關系。
“《條例》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測試、應用及產業化提供了明確的法規框架。”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不僅有助于為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場化、商業化奠定法律基礎,減少法律不確定性,增強市場信心,也有助于推動全國范圍內自動駕駛汽車的統一監管和規范發展,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和商業化進程。
北京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立法重點解決特定區域自動駕駛汽車創新活動面臨的主要問題,在堅守安全底線的基礎上,為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主體提供清晰、透明、可預期的制度規范。
不僅是北京,此前一日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公布的《武漢市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促進條例》提出,智能網聯汽車在當地發生道路交通安全違法、交通事故等行為后,對于不配備駕駛人或者隨車安全員的,將由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相關責任。
記者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50多個城市相繼出臺自動駕駛地方性法規,通過地方立法先行先試,支持自動駕駛技術在更大范圍、更多場景和更大規模試點應用,為自動駕駛立法積累了一定實踐經驗。例如,《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登記、上路行駛等進行了詳細規定;《蘇州市智能車聯網發展促進條例》則涵蓋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應用及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明確,開展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示范運營的企業,應當申請安全性自我聲明的確認。
通過政策引導,各地政府欲搶占產業高階智駕“高地”。2024年12月31日,上海高級別自動駕駛引領區數據采集車發車儀式在浦東舉行,30輛全新的智己L6數據采集車盛裝列隊并集中發車。據悉,第一批30輛數據采集車由享道出行以網約車形式運營,將采集優秀駕駛員的高質量駕駛場景數據,大幅提升數據量。此外,通過數據共享對接了70輛企業已有數據采集車的數據,整體實現了2024年100輛數據采集車的規模化上路運行目標。
此前一周,北京自動駕駛示范區迎來重大進展。按照計劃,2024年年內示范區3.0階段基本建成,實現600平方公里自動駕駛示范區覆蓋,同步推動4.0階段前期工作。去年11月,深圳市智能網聯汽車政府監管平臺招標結果公布,其是國內首個落地的城市級“車路云”平臺,亦為首個涵蓋智能網聯汽車全鏈條、全周期管理的政府監管平臺。
汽車廠商也在積極擁抱智能駕駛技術。智己汽車方面近日宣布,成功獲得L4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的道路測試牌照,至此,L4產品線2024年的年度目標已全部順利完成。此前,比亞迪宣布其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天神之眼”在全國范圍內正式開通無圖城市領航(CNOA)功能,該功能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構,能夠實現多種復雜駕駛行為。去年11月,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通過社交平臺表示,過去三年里,小米在智能駕駛技術上的研發投資已累計達到55億元人民幣,其智駕里程已突破1億公里。
“2025年將是汽車基礎智能化的元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預計,汽車智能化市場將由過去的“有沒有”進入到消費者追求既“好玩又好用”的“好不好”階段。高階智能技術將快速進入中低價車型市場,這意味著10萬-20萬元的車也可以實現高階智能化。“到2025年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可能會接近65%,再過兩年,乘用車基礎智能化將普及,屆時車輛擁有智能化只是一個‘基本分’。”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