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影視行業的AI試驗

影視行業的AI試驗

中國經營報    2025-01-03

  在2024年之前,AI曾出現在許多經典影視作品中,例如《2001太空漫游》《終結者》《流浪地球》等。不過,在這些作品里,AI是主創人員為劇情設想的一個非實物角色,通常由實物道具代替其形象。但進入2024年后,AI卻真的開始“演戲”了,甚至還會在影視劇中擔任主角。

  2024年3月,央視頻上線了國內首部AI微短劇《中國神話》;2024年7月,博納影業與抖音聯合推出了AI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快手推出了AI微短劇《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在同月上映的電影《傳說》中,由AI制作的年輕“成龍”在其中有著大量鏡頭;到了2024年12月,由快手可靈AI聯合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薛曉路、俞白眉、董潤年、張吃魚、王子川、王卯卯9位知名導演打造的9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電影短片正式亮相,涵蓋奇幻、志怪、親情、動畫等多元類型,值得一提的是,這9部AIGC電影短片也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永久收藏、放映展示。

  影視本身就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影視行業的每一次質變背后,都是相應的科學技術在該行業的大規模商業落地。例如一百多年前,愛迪生發明了有聲電影,默片開始走向下坡路;90多年前,逐格攝影、背投放映、定格動畫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電影自此多了怪獸片、特攝這一門類;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促使《星球大戰》《終結者》等成為影史經典;上世紀90年代,3D與CGI的應用,成就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崛起……

  不過,此前每一次由技術進步帶來的行業質變,大多體現在拍攝與觀看體驗上,為觀眾帶來更逼真、更震撼的視覺沖擊,而此番AI在影視行業的應用究竟能夠或者可能帶來哪些層面的提升?這是2024年的一場行業研發試驗,還是可能成為新生產模式的商業轉化?《中國經營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部分業內從業者及相關分析研究人士。

  “演技”仍有待提升

  2024年的春節假期結束后不久,國內的影視行業對于將AI引入上游創作階段便顯示出了一定的信心。在2024年4月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主論壇上,愛奇藝創始人龔宇表達了兩個觀點:一是GDP的增長使得消費到達一個拐點,給影視娛樂產業更大的空間;二是生成式AI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將為中國娛樂產業帶來彎道超車機會。

  在愛奇藝方面看來,AI是未來每一位創作者的新質生產力。在生成式AI的支持下,無論是普通創作者,還是專業創作者,都能利用AI創作出更好、更有價值的作品。比如,在影視行業,項目早期的概念海報過去需要制片人與美術團隊反復溝通才能配合產出,現在制片人自己就可能通過生成式AI工具完成概念海報制作,甚至根據策劃的變化隨時修改概念海報,讓一個項目的特點和氣質展現更為充分,制片人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技能。

  “生成式AI會成為重塑創意行業的力量?!睈燮嫠嚮A架構和智能內容分發事業群總裁劉文峰判斷,在AI生產力的加持下幾個變化正在發生:未來個人或者是小團隊能力會變得更強,創意的極限可能會進一步突破,出現“更爆的爆款”;如果內容的生產數量越來越多,平均水平越來越高,意味著短視頻數量爆炸,使得個性化的分發更精準,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連接越來越緊密,而長視頻也一定會往圈層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產業迭代方面,用戶偏好的更新速度會加快,帶動產業迭代速度也會越來越迅猛。

  換句話說,AI有望讓影視行業在“數”和“質”兩方面都快速提升。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2024年,微短劇是AI被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從數量上看,記者在快手、抖音兩大平臺搜索AI短劇,可以看到大量使用AI生成的短劇。

  在質量上,記者觀看了多部由AI生成的微短劇,發現視頻畫面多是由幾秒的AI生成視頻、動圖、靜態圖片經過剪輯拼接而成,在人物的動作、神態、表情方面,距離真人表演還有一定差距。不過,在此方面也有驚喜。其中,《三星堆:未來啟示錄》還成功入圍了NYIFA紐約國際電影節最佳AI電影單元。

  但若在商業化變現層面,觀眾對AI生成的影視作品則并不買單。在大銀幕上,AI的“表演”成績也不理想,2024年暑期檔上映的《傳說》的豆瓣評分僅有4.4分,票房僅8000萬元。此外,在各大第三方機構統計的付費微短劇排行榜上,記者看到,排在前列的全部都是真人短劇,且幾乎沒有任何AI成分。

  對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在特效制作上,人們期待AI大模型可以通過學習和模擬,快速生成逼真的特效場景,從而大大節省制作時間和成本。但目前,在這個領域里,大模型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提高。

  工具屬性深入各個環節

  從事電影制片的金妍告訴記者,AI在影視行業的應用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增強終端的觀看體驗,二是成為輔助工具,提高上游拍攝、制作等環節效率。

  “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增強終端的觀看體驗,那么畫質越清晰(如攝影拍攝技術的成熟)、感官越豐富(如IMAX、CINITY等)、視覺越逼真(如實景拍攝、道具建模、3D等),往往是進步的方向。從這個角度來看,AI現階段能在背景、服裝道具等層面起到作用,也就是所謂的虛擬攝影。”金妍說,“如果從工具的層面看,那么就存在很多的可能。比如在立項之初的劇本篩選階段,AI就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角色服化道設計時,AI也能根據角色的設定和性格特點,生成符合要求的角色形象,為導演和主創團隊提供參考。”

  在采訪中,記者從多位從業者表達的觀點或分享的案例中了解到,即使AI在2024年進入了更廣泛的應用,但AI的工具屬性仍是絕大部分人的共識。

  按照傳統的創意分類方式,內容被分為了PPC、PUGC和UGC,正是沿著這個邏輯出現了AIGC。從字面意思來看,AIGC這個詞代表AI生成替代了人類的創作,AI與創作者是競爭關系?!拔覀冋J為這是對AI的一種誤讀。”劉文峰說,事實上,AI只是更先進的生產工具,是幫助創作者提升能力的工具,而優秀的創意和卓越的審美是AI時代的稀缺資源,創作的核心依然是人。“我們始終相信AI是撬動創意的杠桿,是創意價值的放大器,可以幫助創意者實現更高價值的創作?!?/p>

  影視產業大致分為策劃、制作、宣發幾大主要環節,每一個環節中又有無數個細分環節,所有環節都有被AI重新做一遍的機會,也就是在每一個環節都有降本、提效、增質的可能性。

  據多家長視頻平臺提供的信息,在策劃階段,通過AI工具,制作人提升了數倍的閱讀效率。生成式AI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可以被應用于劇本評估、改編之中。此外,華策影視AIGC應用研究院研發的“影視劇本智能創作系統”,可對20萬至50萬字小說劇本進行內容評估,將一個編劇3天的工作量縮減至5分鐘。

  制作環節涉及的工序較多,也較為復雜。據愛奇藝方面介紹,若是在動畫制作環節,一名成熟的動漫原畫師完成一個角色原畫大致需要1—2周,而借助AI生成圖片則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畫師進行調整后出圖時間縮短到了一周;在拍攝時,實景拍攝是影視制作成本最高的環節之一,目前國內的影視公司已經可以通過AI實現虛擬拍攝,即利用AI可以快速生成單體建筑乃至城市集群,作為數字場景上屏拍攝,這樣就無須再為一部劇搭建一座皇宮,省錢更省時。此外,在配音方面,AI配音也已經相當成熟,其中,據愛奇藝方面介紹,其AI配音技術已為250部國內引進譯制片提供了支持,還支持了826個中文節目的配音,加強了華語影視內容出海的力度。

  在宣發環節,AI可自動識別生成不同風格的角色海報,通過個性化推送實現更好的播放轉化效果。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AI技術提供角色搜索、劇情搜索、明星搜索,更便捷地找到自己想看的節目。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就現階段而言,AI只能協助藝術創作,無法完全取代編劇、導演、演員等核心主創人員。

  在金妍看來,影視創作來源于日常的生活與工作,而AI是機器程序與數據處理,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缺乏想象力的生成與發散,生產的劇本僅能做到描述故事,缺乏思想深度、生活廣度,無法觸及故事與藝術的核心。其次,人工智能難以做出有個性、有溫度的藝術表達。最后,人工智能難以把握整體敘事節奏。

  導演賈樟柯在與快手聯合制作推出的AIGC短片《麥收》中,首次嘗試并探索了AI在電影創作中的可能性。整部AIGC電影短片采用了公路片的傳統電影敘事手法、分鏡方法等等,通過AI創造出了更多應用場景。在6分鐘里,可靈AI能夠實現多重空間的轉換以及人物的貫穿始終?!斑@是非常大的驚喜?!辈贿^賈樟柯也坦言,希望通過運用可靈探索AI本身的可能性。“所以,我可能不會回避目前在發展階段中,AI需要完善的一些東西,或者說整個AI技術面臨的一些挑戰。我覺得只有我們創作者,跟科學家、科技人員一起努力,一起去觸碰那個邊界,我們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AI才能夠更加快速地發展?!?/p>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