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技術|新華社批“AI污染”亂象
近日,新華社發文從多個方面對AI提出了批評,《警惕“AI污染”亂象》一文指出“去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一波接一波的熱潮,其顛覆性應用讓許多行業和網民受益。然而,一塊硬幣有兩面,伴隨生成式人工智能而來的也有一些負面問題,由'信息垃圾'導致的'AI污染'越來越突出。”
確實,隨AI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內容生產力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然而,這種技術的普及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在某些熱門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大量AI生成的虛假賬號;
某小說平臺的賬號,依靠AI“創作”,一天可更新50部小說,月更字數上千萬,但行文常常邏輯不通、辭藻空洞;
AI內容創作甚至亮相學術界,某頂尖高校學者在SCI發表的論文,因插圖為AI生成,且錯誤百出,僅發表3天被撤稿,淪為學界笑柄……

網絡截圖
隨著AI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新聞和信息傳播領域,幾乎全面入侵。AI可以生成、偽造或篡改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產生大量粗制濫造、真假難辨的“信息垃圾”,是時候對其進行全面審視了。
AI在新聞領域的入侵
新聞真實性受到極大挑戰
AI的發展為新聞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傳統的人工采編模式逐漸向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轉變。但人工智能可能會復制或放大現有數據中的錯誤,生成虛假信息和宣傳,新聞機構在使用AI時,也面臨保持真實性和公信力的重大挑戰。
有的MCN機構為博取流量,通過AI軟件生成虛假新聞,導致大量網絡謠言病毒式傳播。今年6月中旬,一家MCN機構的實際控制人王某某因利用AI軟件生成虛假新聞并大肆傳播,擾亂了公共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據警方通報,王某某共經營5家MCN機構,運營賬號842個,自今年1月以來,王某某通過AI軟件生成虛假新聞,最高峰一天能生成4000至7000篇。
新華社在《警惕AIGC數據污染“稀釋”人類原創》一文提醒“生成偽造虛假內容,擾亂公共秩序”: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據人的指令生成不存在的內容,極易被用于自動生成虛假新聞和謠言。深度偽造技術(DeepFake)正快速發展,圖片偽造、音頻合成和視頻換臉在生成式AI的幫助下變得輕而易舉,這些虛假內容能夠以逼真的形式迅速傳播,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
在《警惕“AI污染”亂象》文中指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近一年來,經濟與企業類AI謠言量增速達99.91%。美國調查機構“新聞守衛”稱,生成虛假文章的網站數量自2023年5月以來激增1000%以上,涉及15種語言。一些專家認為,AI制造的“信息垃圾”產量龐大,且辨別難度較大、篩選成本較高。
版權歸屬問題復雜
傳統版權通常歸屬于創作者或創作者雇主,但AI版權可能歸屬于訓練數據的提供者、算法開發者、系統操作者甚至最終用戶,這導致新聞、出版機構在面對科技企業推出的AI工具整合新聞和內容時,可能損失相關流量和廣告收入。當地時間10月21日,《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斯和《紐約郵報》對人工智能初創公司Perplexity提出侵權訴訟,指控后者抄襲受版權保護的新聞內容,并利用這些新聞內容生成對用戶提問的回復,從而搶走了原本會流向這兩家出版商網站的流量。而在一周前的10月15日,Perplexity剛剛收到了來自《紐約時報》的警告,要求其在10月30日前停止使用《紐約時報》的內容。很多網友對此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應對之策探討
新華社在《警惕“AI污染”亂象》中建議:
應加大對AI學習和生成機制的源頭治理。明確AI平臺對源頭素材的把控責任和對生成內容的監管責任,完善AI內容生成規則,強制對AI生成內容打上顯著標識,提升AI技術的透明度和可解釋性。
加強對AI生成內容的篩查監管。有關部門及企業需將監管重點放在對AI生成內容的篩查及審核上,可開發相關的審查算法,規范生成內容向輿論場的流入及傳播途徑,及時發現并刪除低質量或虛假內容。
提高用戶對AI生成內容的辨別能力。網民應理性對待互聯網信息,增強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可使用反向搜索工具,檢查內容來源和作者信息,分析內容的語言和結構特征,從而鑒“偽”鑒“劣”。
對于新聞從業者,除此之外,還應注意:
一方面要明確AI應用邊界。明確AI在新聞領域的應用邊界至關重要。一方面,要確定哪些新聞內容可以由AI生成,哪些必須由人工撰寫。例如,對于重大時政新聞、深度調查報道等需要高度準確性和專業判斷的內容,應明確禁止使用AI生成,確保新聞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規范AI在新聞編輯、分發等環節的使用,避免過度依賴人工智能而導致新聞質量下降。
另一方面,要提高對AI生產內容的辨別能力。提高新聞從業人員和公眾對AI生成內容的辨別能力是應對AI帶來問題的重要措施。對于新聞從業人員來說,要通過培訓和教育,使其了解AI的工作原理和特點,掌握辨別AI生成內容的方法和技巧。
AI的發展勢不可擋,它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既要充分發揮AI的優勢,又要高度重視其帶來的問題,加強監管和治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來源 新京報傳媒研究公眾號
編輯 曾敏
二審 馮路玉
三審 王卉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