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學校教育如何擁抱AI時代

學校教育如何擁抱AI時代

中國青年報    2024-12-05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未來教育中心主任蔣里面向學生作過一項調查:如果從人工智能教師和人類教師中選擇一位作為老師,你會如何選?
結果令他詫異,選擇人工智能教師的學生超過一半。
這些受訪學生給出的原因是,人工智能教師情緒穩定,對所有學生可以一視同仁,還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習風格提供定制化教學內容,隨時為學生提供幫助,不受時空限制。不過學生們也表示,人類教師在情感交流、個性化指導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近日舉行的2024人工智能與教育發展大會上,蔣里分享了這項調查。他說,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為教育界提出了一個巨大考驗,尤其是教師的角色轉變。
“現在學校培養的多是人單打獨斗的能力,例如考場上不讓帶計算機,認為帶上了計算機,考試便沒有意義,但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或許就是人+人工智能的能力,就像‘鋼鐵俠’,其實就是人+人工智能的典范。”蔣里說,人工智能也可以幫助教師們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超級老師”。
此次大會以“新智能·新學習·新未來——人工智能下的教育大趨勢”為主題,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時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面貌,ChatGPT等前沿技術應用的出現,也加速了教育模式的轉型。多位與會專家指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一把雙刃劍,既要看到機遇,也要應對挑戰。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張志勇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育教學效率,更好地進行班級管理和智能輔導、教學、評估等,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課程和學習場景;同時,也要看到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面臨的風險、困難和挑戰。
“未來社會的不確定性,需要培養具有創造性的個體,需要培養人類在真實世界中交際和社會情感的能力;未來社會的非組織化和數字化,需要培養人的自主規劃和數字生存能力;未來社會需要培養具備幸福生活能力和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人。”張志勇說。
在他看來,未來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是非判斷能力、創新能力、創造力和情感教育,重視建構機器智能高度發展后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這些將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環境,并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
“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數據研究者,總結提煉學生發展規律。”張志勇分析,過去教師們研究的是教材、課程標準,如今需要不斷研究教和學中產生的大量數據,來迭代教和學,來研究學生發展的規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認同這一理念,在他看來,未來教師不應成為搬運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讀懂學生、重組課程、塑造品格、聯結世界的“大先生”。
他說,當前技術的發展給教師帶來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以知識講解為核心的教學會越來越多地被技術所替代。教師要主動適應教育變革,利用新技術了解學生學習狀態,高度重視非認知狀態,包括動機、習慣、品質、價值觀等,這是影響學生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將是未來時代的重要關系,傳統教育模式無法適應學生發展和成長的需求,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價值在被重構。”海爾學校校長孫先亮說,學校教育要主動擁抱變化,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推動教育生態迭代升級。
在他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潛力和價值是無限的。因此,教育應當鼓勵孩子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不受任何限制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創造力。學校教育要塑造一種熱帶雨林生態,讓每個人都展現自己最擅長的東西,讓每個學生都呈現出自己的樣態,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和諧共生。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關鍵是觀念和機制的轉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說,如今的學生是與網絡共生的一代,師資的培訓和發展,是確保教育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他看來,教師需要掌握新的教學工具和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加強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同時,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還需要建立多元化、過程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優化評價過程。
曹培杰說,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工作,但它無法替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微妙性,使得其難以被轉化為計算機程序代碼。
“因此,未來教師的角色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充滿愛心的引導者和陪伴者。”曹培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