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重塑傳統農業巧用AI直面現實挑戰
來源:通信信息報
(記者 陳錦鋒)近日,第31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中國農科城”陜西楊凌舉辦。作為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推動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楊凌農高會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農業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盛會。本屆農高會以“新質生產力·農業新未來”為主題,吸引了眾多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農戶前來參觀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科技創新正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市場格局的重塑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智慧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圖片來源:攝圖網)
科學種田從夢想照進現實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農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如今,僅需一部手機,便能對上千畝耕地的生產設施進行管控;“一鍵操作”即可完成田地灌溉、施肥等日常管理。智能科技的廣泛應用,讓科學種田從夢想照進了現實,極大提升了農業作業精度和效率。
在楊凌農高會的展區內,一臺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收割機引人注目。這些智能農機通過GPS導航和傳感器技術,能夠精準地完成各種作業任務。此外,智能溫室系統、無人機植保、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等一系列高科技農業設備,也展示了現代農業的智能化和精準化。
“以前種地,得靠天吃飯,現在有了這些智能設備,我們種地變得更有底氣了。”一位來自陜西的農戶表示。他所在的合作社已經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統和無人機植保技術,不僅大幅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智能科技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還為農民帶來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生產方式。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可以進行實時監控和數據采集,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這種科學種田的方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還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策落地,“希望的田野”更智慧
智慧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農業農村部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與《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等文件,為智慧農業的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這些政策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加強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機裝備、農業遙感監測、農產品質量追溯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構建智慧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
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地紛紛加大智慧農業的投入力度,建設了一批智慧農業示范區和智慧農場。這些示范區和農場通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還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等方式,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此外,政府還加強了對智慧農業人才的培訓和支持力度。通過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通過引進和培育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智慧農業人才,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迎接現實挑戰,AI務必跟上
盡管智慧農業的發展正在大步前行,但是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例如,農業病蟲害圖像數據采集環境的復雜性、數據采集方法的多樣性以及農業環境感知技術的局限性等,都給智慧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在病蟲害監測方面,由于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復雜性和病蟲害種類的多樣性,傳統的監測方法往往難以準確、及時地獲取病蟲害信息。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病蟲害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則可以有效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然而,目前農業病蟲害圖像數據采集環境復雜多變,數據采集方法也多種多樣,這給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在農業環境感知方面,由于農田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傳統的傳感器和監測設備往往難以實現對農田環境的全面、準確感知。而利用物聯網、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田環境感知,則可以有效提高感知的精度和范圍。然而,目前農業環境感知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感知精度不夠高、覆蓋范圍不夠廣等,這也給智慧農業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
為了迎接這些現實挑戰,未來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大模型等技術取得新的突破。通過構建更加精準、高效的農業病蟲害圖像識別模型和農田環境感知模型,提高病蟲害監測和農田環境感知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同時,還需要加強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提高數據的質量和可用性。
此外,還需要加強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通過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動智慧農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升級;通過加強示范和推廣工作,提高農民對智慧農業技術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通過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推動中國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