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中非AI合作:推動非洲數字化轉型新引擎

中非AI合作:推動非洲數字化轉型新引擎

新火種    2024-11-15


隨著全球數字化進程的加速,人工智能(AI)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正逐漸成為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驅動力。非洲大陸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充足的人口蘊含的數據資源稟賦,使其成為AI技術發展的沃土,但其仍面臨AI技術資源匱乏和用戶消費能力不足等挑戰。作為非盟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國可以首先在農業、醫療等試點行業與非盟開展AI領域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非盟實現AI技術的轉化落地,促進中非雙方互利共贏。
中非AI合作的廣闊前景
目前,非洲已成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藍海市場。當前非洲人口超過14億,其中60%以上為25歲以下的年輕人。同時根據《2023撒哈拉以南非洲移動經濟》報告,預計到2030年,非洲智能手機使用率達88%,4G使用率約50%,5G使用率約17%。眾多的年輕人口和較高的網絡普及率一方面直接促進人工智能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將非洲的人口優勢逐步轉化為數據資源優勢。GSMA評估認為,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為非洲帶來2.9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同時據Epoch AI的分析,至2028年,互聯網上的所有高質量文本數據或將被悉數采擷,而機器學習所依賴的高質量語言數據集,其枯竭的時間點甚至可能提前至2026年,這將使得蘊含豐富數據資源的非洲在未來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據咨詢公司Access Partnership估計,隨著企業人工智能采用程度的不斷提升,到2030年,僅尼日利亞、加納、肯尼亞和南非這四個非洲國家就能獲得價值高達1360億美元的經濟利益。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AI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從非盟到非洲各國都在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非盟整體層面,執行委員會批準了《非洲大陸人工智能戰略》以推動AI在成員國的發展。而各成員國也在以國家為主導,通過國家戰略、政策支持、加強基礎設施投資及建設等種種手段持續助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例如南非發布了《國家數據和云政策草案》;埃及出臺并啟動“數字埃及”計劃;肯尼亞頒布《數字經濟藍圖》計劃等。而隨著非洲大陸各國紛紛制定人工智能政策,微軟、IBM、華為、英偉達和谷歌等企業也被吸引,紛紛投身于非洲人工智能行業的建設中。整體來看,中非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合作正當其時。
中非AI合作面臨的挑戰
研發和使用成本過高。盡管非洲在AI技術發展方面具有廣闊前景,但AI技術研發和使用的成本問題嚴重制約著其在非洲的廣泛應用。一方面,非洲目前仍缺少足夠的作為AI技術研發使用基礎的數據中心。截至2023年,非洲僅擁有100多個數據中心,根據非洲數據中心協會和Xalam Analytics的報告,非洲在未來10年內需要至少120兆瓦的多租戶數據中心容量來滿足需求。另一方面,數據中心運作所消耗的水電資源量巨大。據彭博社報道,美國供電公司為了滿足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發展需求,僅今年新增發電量就達42.6吉瓦;另據估算,2023年美國數據中心的耗水量超過750億加侖。相比之下,GCNR(全球碳中和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非洲大陸發電總裝機容量為256吉瓦。雖然非洲占全球人口的近20%,但發電裝機容量僅占全球發電裝機容量的4%~5%。美國數據中心一年新增用電量即占非洲大陸發電總裝機容量的六分之一。非洲大國南非2023年的工業用水量僅約87.18億加侖(3.3億立方米)。對于大多數非洲國家而言,當前發電量以及工業用水量甚至無法滿足全國需求,更休提滿足AI技術研發高強度使用。
存在引發系統性社會風險可能。比起成本,更重要的是AI技術在非洲的發展可能引發社會風險。勞氏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東非地區有超過50%的受訪者認為AI可能成為危險和傷害的來源。部分經濟學家警告稱這是因為AI可能加劇不平等。由于在非洲近83%的就業為非正規就業,AI發展造成的工作流失可能會威脅到新興的中產階級,同時阻礙貧困線以下人群經濟向上流動的前景,進一步加劇非洲國家服務業、制造業工作失業問題。首屆非洲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高級論壇通過的關于非洲AI技術應用的“拉巴特共識”強調,應確保AI為所有人服務,其開發應基于道德和人權標準。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每年有大量適齡就業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但非洲國家普遍存在高失業率現象,如果AI技術導致許多工作崗位被自動化取代,將不可避免引發非洲社會危機。
中非AI合作的未來方向
農業產業信息技術。為確保AI能夠服務于非洲民眾,中非AI合作應當將重點放在輔助非洲民眾工作上。GSMA的最新報告稱,農業吸引了52%的非洲勞動人口,對GDP的平均貢獻率為17%。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高達80%的糧食農業是非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3年的報告,非洲的糧食生產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作為非洲農業生產主體的小農往往使用傳統技術,無法獲得有助于提高產量的信息,而農業AI技術可以通過精準農業、智能農具等手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通過AI驅動的氣候監測、土壤分析等技術,農民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和病蟲害問題。現在非洲人工智能用例應用絕大多數與農業有關(49%),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可以為非洲農業進一步發展提供強大的AI技術支持。
醫療救治輔助技術。除了農業生產,在醫療領域使用AI技術也能為廣大非洲民眾帶來直接利益。非洲醫療資源相對匱乏,而AI技術在遠程醫療和疾病預測方面的應用,能顯著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柳葉刀》發表的研究估算,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每萬人僅有2.5名醫生,遠低于每萬人20.7名醫生的最低閾值。長期以來醫療資源的匱乏是非洲民眾平均壽命偏低的重要原因。而AI輔助技術可以作為醫療資源的有效補充。在醫療保健領域,AI應用將推動早期診斷和治療發展,并強化醫療保健系統,例如改善臨床體驗并支持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交付。此外,AI還可以用于非洲疾病預防控制,幫助應對傳染病等公共衛生挑戰。
中非AI合作前景廣闊,在農業和醫療等關鍵領域的應用將為非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盡管面臨成本較高和存在風險等挑戰,但通過中非雙方的緊密合作,非洲有望加速實現AI技術的廣泛應用。未來,中非AI合作不僅能夠推動非洲的經濟發展,也能為全球的AI技術創新提供新的動能。(文章作者:侯君昊 董宏偉)來源:人民郵電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