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起舞
編者按:
2023年,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這一年,新冠疫情在1191天后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球秩序開始加速恢復和重塑。但世界并不和平,俄烏硝煙未去,巴以沖突再起,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又機會并存。
當通脹形勢有所緩解,全球央行升降息的步伐開始反轉;而ChatGPT的出現,展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無限可能性。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世界準備好應對下一次“大流行”了嗎?
2023年被稱為生成式AI元年。從年初的ChatGPT橫掃全網,到此后各家大語言模型的百家爭鳴,人們見證了人工智能為商業和社會帶來的巨大機遇和挑戰。而ChatGPT “始祖”OpenAI在本年倒數第二個月卻經歷了一場反轉反轉再反轉的“宮斗大戲”,看似只是CEO薩姆·奧爾特曼的去留問題,背后卻關系著人工智能的商業利益、科學倫理、監管和安全等發展路線問題。
ChatGPT爆火
去年11月問世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今年迅速走紅網絡,發布僅兩個月OpenAI就擁有了超1億活躍用戶。今年1月,微軟宣布將向OpenAI進行大筆投資,以加速其在AI領域的技術突破。
一系列的試探之后,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收費計劃浮出水面。2月1日,人工智能實驗室Open AI在其官網宣布將推出“ChatGPT Plus”付費訂閱版本。免費了兩個月,月活用戶卻達1億的ChatGPT,終于踏上了自己的“賺錢路”,由此,AIGC商業化落地的探討也陡然升溫。
2月8日,微軟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人工智能搜索引擎Bing(必應)和Edge瀏覽器,微軟、谷歌、百度在傳統業務和AI賽道鏖戰正酣。按照ChatGPT的發展軌跡以及三家公司的業務重疊性,將聊天機器人植入搜索引擎大概率是標配。
3月15日,OpenAI正式發布升級后的GPT—4。ChatGPT撕掉“Chat”的標簽再次進化,GPT—4不僅展現了更加強大的語言理解能力,還能夠處理圖像內容,在考試中的得分甚至能超越90%的人類。
百模大戰
ChatGPT就像是AI圈里的一枚深水炸彈,引發的震動已經逐漸蔓延到了各行各業,并在國內掀起了一場“百模大戰”。
3月,百度率先推出“文心一言”大模型;4月,阿里云上線“通義千問”大模型;5月,科大訊飛發布“星火認知”大模型;7月,華為云盤古大模型3.0和京東云言犀大模型相繼問世,9月騰訊混元大模型發布……不僅互聯網公司,包括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長虹等家電生產企業,清華、復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也都相繼發布各自的大模型。如此繁榮的氛圍下,國內AI圈用了一年時間,就迅速打造了上百個大模型。相比當初外賣界的“百團大戰”,“百模大戰”對資金的需求更為苛刻。因此,“百模大戰”每一位參與者都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在縮小與ChatGPT差距的同時,盡快找到應用落地的方向,實現自我造血。
OpenAI宮斗
11月17日,奧爾特曼突遭OpenAI原董事會解職,隨后他在董事會的盟友、原董事會主席布洛克曼也宣布辭職。11月18日,OpenAI的投資者們就向董事會施壓,要求撤銷罷免奧爾特曼的決定。
11月20日,超過95%的OpenAI員工簽署聯名抗議信,表示如果OpenAI不解散公司董事會,并重新任命奧爾特曼為CEO,且讓布洛克曼回歸,他們就辭職并加入微軟。被認為是本事件策劃者的OpenAI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亦簽署了上述聯名信,并發文稱對自己此前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深感遺憾。
11月21日深夜,美國人工智能公司“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在社交媒體平臺X(原推特)上宣布,已經原則上達成協議,被譽為“ChatGPT之父”的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前首席執行官(CEO)薩姆·奧爾特曼重返公司擔任CEO。至此,這場攪動科技界的OpenAI“宮斗大戲”,在經歷了100小時令人目不暇接地反轉反轉再反轉之后,以戲劇性的方式收場。
“賣鏟人”英偉達
ChatGPT爆火迄今,英偉達被公認為是本次全球AI淘金浪潮的最大“賣鏟人”,也是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上討論度最高的一家AI芯片公司。不過,隨著AI熱潮持續升溫,越來越多廠商也開始在AI芯片領域發力:前有英特爾、AMD等半導體巨頭公布新一輪的AI芯片研發計劃,后有OpenAI、微軟等下游客戶推動自研芯片,以打破英偉達的壟斷。
當地時間11月15日,微軟在西雅圖舉行的Ignite開發者大會上推出兩款定制芯片。微軟表示,新發布的芯片不會出售,僅供支持自己的產品。不過,微軟推出自研AI芯片并不是希望取代英偉達等廠商。
在芯片供不應求和AI應用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微軟對定制芯片計劃的迅速推進,被外界普遍解讀為擁有資源的云計算巨頭的不二選擇。
緊隨微軟之后,韓國無線運營商SK集團下屬的半導體初創公司Sapeon Inc.宣布,該公司推出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芯片X330。
在此之前,亞馬遜和谷歌等科技巨頭也已經使用了自研芯片,并部分向客戶提供。另一個芯片大廠AMD也在不久前推出了最新加速卡Instinct MI300X。在發布會現場,PPT上專門打出一行字——大語言模型專用,這被業界視為直接向英偉達宣戰。
據悉,MI300X的高帶寬內存(HBM)密度最高可達英偉達H100的2.4倍,高帶寬內存帶寬最高可達H100的1.6倍,顯然MI300X能運行比H100更大的AI模型。
監管已至
自去年ChatGPT問世以來,引發了巨大的社會爭議。由于AI的能力已經遠超人們的預期,批評者對快速發展的AI技術的擔憂包括侵犯隱私、偏見、欺詐以及散播謠言和虛假信息等。行業技術領導者近期也不斷呼吁警惕AI帶來的風險。
3月29日,上千名科技人士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系統,直至解決相關的風險和問題。
10月30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關于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被美國媒體稱為“政府為推進人工智能安全領域所采取的最重大行動”。
俄羅斯總統普京11月24日在“2023人工智能之旅”國際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大會上宣布,他將批準新版《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擴大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當地時間12月8日晚,歐盟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法案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基于風險來制定監管制度,其將人工智能系統評估后劃分為最小風險、有限風險、高風險和不可接受風險四個等級,以平衡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與安全規范。
此外,加拿大、韓國、日本等國家同樣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采取規范和限制措施。
當然,作為人工智能大國,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從未缺位,一直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 展望2024 <<<
炒作全面落地變現實
倫理考量再提優先級
2023年,由OpenAI的GPT大模型所引領的AI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商業世界,也讓市場看清了AI的威力與局限性。有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預計將達到驚人的1906.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6.62%。對于2024年來說,業內普遍認為,將是把炒作全面落地為現實的一年。
在行業層面,SAS首席技術官Bryan Harris表示:“生成式AI技術會做很多事情,但它并非是萬能的。2024年,企業將調整生成式AI戰略,從作為單項技術使用,轉為將其納入行業AI戰略。”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和英偉達的AI專家在預測2024年AI行業發展趨勢時也認為,2024年將迎來企業生成式AI應用的大爆發,許多公司將部署規模可達數百個的定制化AI模型,應用于不同業務領域和流程,以解決具體問題和挖掘機會。這些AI應用將深度集成到業務系統中,并基于企業自有數據進行微調,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但著名科技媒體TechCrunch則預計,由于AI工具帶來的好處無法證明其成本和風險的合理性,也會有很多公司放棄在業務中大規模應用AI。
不論策略如何,從整個AI行業來看,許多公司正在努力嘗試讓AI產品真正能夠賺到錢。分析公司CCS Insight在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測,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將在2024年接受現實的檢驗。報告指出,生成式AI的增長即將放緩,因為技術炒作正在消退,運行成本正在上升,監管呼聲也越來越高。
具體到某家公司,TechCrunch預測,歷經2023年11月的“宮斗”和領導層調整之后,OpenAI會變成一家更專注于“推出產品”的公司,Sam Altman更加全面地掌管公司的影響將在公司各個層面上逐漸顯現,GPT商店就是一個例子。在2024年,OpenAI可能會推出更多類似GPT商店的重磅產品。
對蘋果在AI領域的進展,TechCrunch也做出了預測。TechCrunch認為,蘋果的一貫做法是等待、觀望并從其他公司的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然后以精雕細琢的方式加入進來,引領技術趨勢。2024年正是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展身手的好時機,留給蘋果發揮產品力的時間已經到了,但目前還很難說,蘋果的AI服務會是Siri的改進版,還是一項全新的服務。
在倫理、立法與監管方面,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和英偉達AI專家認為,AI史無前例的發展態勢,也帶來了無數倫理難題,成為了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2024年,人們對AI倫理的興趣將日益濃厚,如何保障AI健康、可持續、負責任地發展成為重要話題,將AI研發領域的倫理考量也將被置于優先位置。
因此,在AI立法方面將進一步加快腳步。目前,包括中國、歐盟、美國和印度在內的主要國家都在努力制定全面的AI政策。各國制定AI政策旨在實現3個目標:推動技術突破、吸引全球投資、同時保護本國民眾免受任何不良的AI影響。行業內部的討論認為,潛在的國際協同效應表明在AI基準和規范方面的全球合作可能很快就會實現。
伴隨AI立法等大動作而來的,是可能會改變行業的運作方式,但這些監管規則往往生效緩慢,除了那些自愿做出改變的公司外,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法案都不會顯現什么效果,也會有公司用訴訟來挑戰這些法律。TechCrunch預計,這種情況將導致AI合規行業的蓬勃發展:畢竟在大模型開發和算力上花了大價錢的企業,大概率不想再額外花大價錢用于解決訴訟這樣高度不確定的風險。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