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AI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

AI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

新火種    2024-01-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目標。“數字鄉村”一詞在中央一號文件中被多次提及。2023年全國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的現場推進會在佳木斯召開,標志著中國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邁出了新的步伐。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不斷為智慧農業、鄉村數字化治理及文化教育等領域注入科技活力。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對我國數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上月,湖北省荊門市首批“AI”示范村啟動,這是該市建設的首個“AI”數字鄉村,也是湖北省開展“數字鄉村點亮工程”以來數萬個數字鄉村示范村中的一個。

近年來,數字鄉村的建設,不僅體現在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加強,更體現在人工智能的滲透與應用等方面,為我國智慧農業、鄉村數字化治理及文化教育等領域注入了科技活力,也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AI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意蘊AI賦能鄉村農業可持續發展。早在2015年聯合國就正式通過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第二個提出要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改善,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在農業自動化進程中,人工智能也是一項關鍵技術。為了主動獲得該技術紅利,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被動落后,各行各業都在大規模實施人工智能技術,農業也不例外。目前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農業生產在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普遍,包括自動駕駛農業設備和機械、農場監控和管理以及新轉基因作物的開發等。

加拿大的Nature Fresh農場通過科技手段,不僅可以監控從種植到采摘的所有環節,利用物聯網設備檢測灌溉精度和施肥等,還可以將種植的農產品迅速送達消費者手中。這些現代技術改變了“靠天收”的傳統農業,可以有效減少由蟲害和天氣帶來的影響,降低農民風險,全面推進農業的數字化與現代化發展。AI賦能鄉村管理“智治”新模式。數字鄉村治理不僅是數字鄉村建設的核心,更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路徑。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了“促進鄉村發展、推進鄉村建設、改進鄉村治理”這一重要任務,并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指導規劃。

在最新發布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中,對于鄉村治理的數字化標準進行了具體闡述,涵蓋了“互聯網+黨建”、“互聯網+政務”、“網上村務管理”以及“互聯網+法律”等多個重要領域。運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引導鄉村治理從傳統的鄉情自治模式,向更為高效的智能治理模式轉變,實現與城市治理模式的更好融合和協同發展。早在2019年,陜西漢中市扶貧辦與百度開發者中心合作,成功利用定制化圖像識別模型,推出了漢中市脫貧攻堅云計算平臺。AI作為鄉村治理中“降本增效”的關鍵工具,正在被廣泛應用,展現出其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價值。

AI賦能鄉村教育數字化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是推動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點。在這一領域中,鄉村教育構成了我國教育體系的基石。隨著“數字中國”倡議的提出,鄉村教育的數字化進程也在加速。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2018年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強調了農村教育事業的優先發展,并積極推動“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智慧課堂逐漸成為我國眾多鄉村學校的新風景線。把握科技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加速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鄉村教育的水平,為鄉村地區的全面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鄉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AI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城鄉數字環境差異過大造成數字鴻溝。雖然許多地區已廣泛采用人工智能(AI)技術推進鄉村建設和發展,但數字鴻溝、技術適應性等多樣化問題仍然存在。網絡的普及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生產現代化、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根據202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互聯網報告,中國網民規模達到了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6.4%,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85.1%,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60.5%。盡管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但仍然存在一些網絡基礎薄弱的鄉村地區。人工智能技術依賴于互聯網構建的數字環境,基礎的傳感器接入都是一個挑戰,更不用說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村務管理了。老齡化加劇鄉村數字素養危機。隨著年輕人口大量遷移到城鎮,農村地區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盡管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應用是一個積極的方向,但由于人才流失,這些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實際使用率卻在下降。留在農村的老年人群體普遍缺乏自主學習智能設備的能力,且常覺得操作過程復雜。有關數字鄉村建設的調查發現,在60至65歲的老年人群中,多達83.50%的人表示“基本不會操作智能手機”。老齡化成為農村數字平臺普及的瓶頸。農村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許多鄉村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作為主要生計方式。為了吸引和培養農村數字化人才,不僅需要提高待遇,還需提升農村干部的數字化素養。應將數字技術能力的推廣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定期對農村居民進行相關培訓和教學,以提高智能設施的使用頻率。

人工智能碳排放問題引發鄉村環境污染

AI的應用帶來便捷性的同時,碳排放同樣是一個世界備受矚目的問題,特別是大型的人工智能模型。數字鄉村的建設需要用到許多大型智能模型,包括農業生產中的智能機器,這些對于農村的生態環境隱藏著碳排放的風險,不符合綠色鄉村建設要求,因此如何平衡人工智能賦能鄉村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成為數字鄉村建設亟待考慮的問題。AI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優化路徑數字共融彌合數字鴻溝。數字共融即數字包容,是確保所有個人和社區,包括最弱勢群體,都能獲得和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必要活動。

數字共融對于“縮小數字鴻溝,促進數字素養”至關重要。一些互聯網企業在其發布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中,積極利用AI參與數字共融建設。阿里巴巴針對數字化邊緣人群推出適老的數字消費,積極進行適老化升級改造;百度推出關懷版APP助力老年人適應數字化生活。利用AI賦能數字鄉村建設,就要不斷推進數字共融,彌合數字鴻溝,使所有群體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共享數字紅利,最終實現社會共融。

以人為本規避數字倫理風險

在數字鄉村建設中,人工智能技術無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顯著地提升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然而,過度追求智能化可能會忽略鄉村獨有的人文特質,從而導致鄉村的獨特“溫度”喪失。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潛藏著諸多風險,例如隱私泄露、數字鴻溝和碳排放等問題。作為一種技術,人工智能猶如雙刃劍,其效用取決于使用者的意圖。不法分子若利用它竊取鄉村智能云端信息,則可能導致農村老年人遭受詐騙;全面智能化的鄉村設施也會給部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因此,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對隱私的保護和人文關懷,關注居民的實際需求和訴求。努力使技術服務于鄉村的真實需求,確保其真正惠及鄉村居民,讓數字化轉型與鄉村文化和生活方式和諧共存。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數字鄉村。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多樣化的鄉村類型,但并非所有鄉村都適宜發展成數字鄉村或采用AI技術賦能。實施統一的數字鄉村標準并不一定適合所有農村地區。一些農村盲目追求規模化的人工智能化農業生產,卻因地形和技術限制導致機械設備閑置,造成資源浪費。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AI賦能數字鄉村建設,關鍵在于基于當地鄉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規劃。這包括利用鄉村的獨特特色,結合人工智能的優勢,發揮長處,規避短板。一些以旅游為主的鄉村,可以通過結合AI技術提升旅游體驗,開發新的旅游項目,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感受,從而推動鄉村旅游向智能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多元共建強化數字鄉村運行效率。僅僅依賴政府和當地居民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可能無法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全部潛力。雖然政府工作人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接受過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的普及,但基本上是使用一些基礎的智能模型來處理簡單的村務管理問題,而往往無法深入理解這些技術的運作原理。

當前,市場上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快速發展并被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這些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業的持續研發和更新。因此,一些企業參與數字鄉村建設計劃,采用三方共建的模式,不僅可以全面而高效地挖掘AI的潛力,還可以將其深入應用于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成為鄉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鐵翠香(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李延超(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