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AI賦能健康!22位院士“組團”支招

AI賦能健康!22位院士“組團”支招

新火種    2024-01-02

“要用好AI,賦能醫療健康,真正服務于人民。”

12月18日,2023人民好醫生大會暨第九屆醫生云大會在深圳舉辦。本次大會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支持,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提供學術支持,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大專家.COM聯合主辦, 來自政、產、學、研各界代表900余人相聚一堂,圍繞健康城市建設、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健康科普、AI賦能醫療健康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大會上,22位院士“組團”出席,“把脈支招”,分享了寶貴的經驗與智慧。

院士“組團”貢獻智慧

會上,多位院士圍繞“AI賦能,智慧健康”,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關鍵問題上貢獻智慧和方案。

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內科專家鐘南山在視頻主旨演講中說:“為解決我國醫療領域的關鍵問題,構建醫學知識圖譜,讓優質醫學資源人人可以了解,近年來,我與多位院士聯合開展了醫學數智平臺的建設。”鐘南山表示,希望通過這些工作的開展,實現持續高效的全周期醫療服務,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實現全病理數字化,提供更精益高效的醫療管理模式,減輕醫療負擔,加強對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作為整合醫學理念的倡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消化內科專家樊代明在主旨演講時表示:“醫學的整合不是簡單科學范式的疊加。不僅要提升技術水平,強化人才培養,更要注重理念更新,將醫學相關領域最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最有效的臨床實踐經驗整合成‘云’,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運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凝聚院士的智慧和知識,服務于醫,服務于民,做有意義的人和事,這是我們的初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遺傳學專家曾溢滔表示,醫學數字工程需要更多科學家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優化和創新。

“健康管理是慢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中國工程院院士、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在主旨演講時介紹,我們通過信息采集、評估和指導干預“三步曲”,實施個性化健康管理。這項工作已在多個地區開展了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果。未來,將繼續推進健康管理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擴大服務人群的人數和范圍,真正助力慢病防治。

用“好藥”,“用好”藥,需要對藥物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驗證。中國工程院院士、藥理學專家楊寶峰在主旨演講中介紹說,針對上市后產品,需要在真實世界環境下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和開展研究。借助AI及人工雙重審核,獲得藥品的真實評價反饋。“在專家資源及創新技術支持下,期待Re研究能夠更好地服務醫療健康。”

近年來,“人工智能+中醫藥”逐漸升溫,研究場景不斷涌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專家張伯禮通過視頻分享時說:“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我們要借助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科技手段,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更好守護人民健康。”

“AI再好,最終還是要應用于老百姓。”“要真正為人民服務。”在圓桌主旨環節,張伯禮院士、付小兵院士、陳洪鐸院士、廖萬清院士、郝希山院士、張志愿院士和李校堃院士結合研究方向和實踐領域,圍繞AI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進行了分享。他們認為,AI和健康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要通過規范化、標準化、人性化的醫療行為,將AI規范地應用到老百姓當中,實現為民想、為民用、為人民服務。鐘世鎮、石學敏、李伯虎、高潤霖、丁健、陳義漢和江濤等院士也以視頻形式發來了寄語。

在當天下午的三場平行會議上,多位院士與政、產、學、研各界代表面對面交流,互動點評、答疑解惑,為各地各單位工作啟發思路。

政產學研深度交流

本屆大會匯聚了政、產、學、研各界力量,900余位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健康中國、健康城市、智慧醫院建設和科普工作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實踐經驗分享。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健委健康中國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在視頻致辭中說:“四年多來,健康中國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全生命周期健康維護能力明顯提升,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康中國建設的氛圍日益濃厚。”他表示,實現健康中國建設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協同發力,期待醫療健康領域涌現更多先進技術,多方合力描繪美好明天。

深圳市委衛生工委書記,深圳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吳紅艷在致辭中說,進入新時代以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創新性規劃以“市級醫療中心+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架構的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全面推進健康深圳建設。未來深圳將以“優體系、建高地、提質量、保健康”為工作主線,充分發揮智慧健康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數字健康服務應用,加快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實現“病有良醫”,努力讓市民群眾就醫更便利、身心更健康。

“智慧健康城市發展需要,健康管理服務需要,醫學實踐教育需要,上市后產品再研究需要,專項疾病診斷管理需要……基于這種背景,2014年,75位院士在上海共同發起大專家.COM,打造研究醫學數智平臺——MedBrain,致力于助力解決醫療領域關鍵問題。”在主題報告環節,大專家.COM董事長兼CEO姚娟娟介紹,近十年來,院士們帶領兩千余名專家,在眾多公立醫療機構、十家縣級政府、五十余家醫療企業、百家Re教育基地的參與支持下,成立MedBrain研究院。“我們堅持以‘傳道,授業,解惑,服務于醫;科普,篩查,管理,服務于民’為使命,‘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讓優質的醫療資源人人可及’為愿景,初步建成MedBrain知識圖譜大模型,服務健康領域的多個主體,幫助醫生成長,助力居民成為健康管理第一責任人。未來,MedBrain將堅持尚善聚智,守正創新,讓AI賦能醫療健康,力爭讓優質的醫學資源人人可及。”姚娟娟說。

在圓桌對話環節,多位嘉賓分享了對于AI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的經驗、觀點和意見。

江蘇省南通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張兵介紹說,近年來,南通市將信息化建設作為民生實事來大力推進,在全市醫療機構充分開展信息化及AI智能應用的探索,市級以上醫院實現AI智能應用全覆蓋,部分醫院結合自身實際開展自主研發,例如南通市腫瘤醫院2011年即開始利用AI識別患者反應、智能鎮痛。他認為,AI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也需要大膽探索,科學做好風險防范,相信AI技術未來在衛生健康領域會有更廣泛、更精準、更高效的運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成軍認為,AI技術發展尚處于早期階段,但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泛,“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種技術都具有雙面性。例如,AI技術在輔助診斷、圖像處理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漏診、誤診,甚至泄露患者隱私的情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AI賦能智慧健康”的側重點是AI技術與健康的結合。孫錕院長從一名兒科醫生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AI技術在兒科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利用AI技術對兒童健康狀況進行早期預警、早期篩查,輔以云計算與轉診網絡,可以有效建立兒童家庭健康管理全新模式,提升兒科醫療質量、效率與可及性。”

近年來,AI在保險行業也產生了很多創新應用場景。在實際業務中,AI如何深度賦能保險多場景?在平安健康險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友剛看來,保險公司是保風險,而風險背后是數據,利用好AI技術賦能保險業務,對于用戶的健康保障十分重要。朱友剛表示,目前,AI技術已經深入應用在平安健康險的多項核心業務。比如,在產品設計、理賠服務與健康管理等3個業務環節,平安健康險通過“保險+科技+健康服務”的深度融合,為用戶構建了一站式的健康保障服務體系。

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劉寶林認為,讓AI賦能疾病診斷,需要整合豐富的經驗,將經驗做成模型,同時要有創新和強大的系統支撐。集聚好的資源、搭建好團隊,形成好的成果,進而推廣應用。通過這些工作,為社會、為人民創造更大的價值。

“技術是客觀存在的,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在于如何應用。”陳君石院士在主持圓桌對話時總結說:“希望各界共同努力,廣泛挖掘AI技術的潛力,既要廣泛利用,也要理性使用。”

項目成果同臺展示

機器人基于算法制定手術方案,數字化模擬主動脈腔內操作,智慧遠程超聲平臺,智能導診分診……多款智慧醫療服務產品吸引了眾多參會代表駐足了解。

大會現場設置了醫療健康領域的前沿技術沉浸展,展區包括“智慧醫療”“健康城市”兩大專區,分別展現健康醫療領域創新、融合的新趨勢。其中,健康城市專區展示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賦能智慧健康城市建設的應用場景,也展示了各地健康城市建設工作中,在健康科普、健康管理、健康服務等領域的實踐案例。智慧醫療專區展示了智慧手術機器人、新一代智慧化手術室模擬系統等醫療信息化產品以及醫學裝備產品。

聚焦醫療健康各類領域,多個項目在會上正式發布。

會上,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聯合啟動“智慧醫療科研與應用中心”,將發揮深圳及大灣區AI領域的產業優勢、人才優勢以及良好的醫療健康政策環境,推動AI賦能智慧醫療的科研與應用成果在深圳率先落地,通過探索建立深圳居民健康管理大腦,打造AI+健康科普融媒體樣板工程,研發制作AI+健康科普融媒體工具應用等,助力健康深圳建設。

會上,由大專家.COM推動建設的MedBrain新應用正式發布。這款由75位院士專家組建跨領域多學科團隊的數智化平臺,秉承“服務于醫,服務于民”的宗旨,致力于解決醫療健康領域的關鍵問題。

院士們也帶來了最新的AI賦能醫療健康項目。鐘南山院士團隊代表、廣州醫大附一院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梁文華教授發布了鐘院士團隊的肺結節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此次發布的肺結節人工智能診斷系統,具有病灶智能識別、病灶良惡性判斷、基因突變預測、自動報告等功能,助力肺結節和肺部腫瘤的精準診療,降低誤診、漏診的概率。”梁文華說。

張伯禮院士牽頭發起的《呼吸道中西醫結合防治康手冊》項目也在大會上正式發布。該手冊旨在向廣大居民科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西醫防治康知識,通過科學的醫學知識普及,將中醫養生防病文化與現代醫學理念相結合,提供公眾健康科普知識的正確信息和專業指導,也為醫患溝通搭建起一座健康通道,為當前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和治療貢獻一份力量。

當天下午,圍繞“健康城市·共建共享”“科研提‘智’·賦能醫療”“全民健康·科普行動”三個主題,大會舉行了平行會議, 院士們和參會嘉賓面對面交流座談,共話醫療健康未來,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當天大會上,還公布了由人民好醫生客戶端主辦的2023人民好醫生科普大賽結果,同時啟動了2024人民好醫生科普大賽。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人民網

內容來源:人民網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