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中國智媒者說:在捍衛人文的基礎上擁抱智媒技術

中國智媒者說:在捍衛人文的基礎上擁抱智媒技術

新火種    2023-12-26
正文中國智媒者說:在捍衛人文的基礎上擁抱智媒技術

3月25日,由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主辦、新浪AI媒體研究院承辦的“媒體智能傳播無限”智媒發展論壇暨《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2020-2021)》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金兼斌,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CCF Fellow王曉陽、北京郵電大學教授、CAAI/CCF Fellow杜軍平、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李兵受邀出席活動,共同探討智媒時代下新技術與人文價值等相關話題。

智媒發展如何體現人文關懷、深化人文價值逐漸成為當前新聞傳播學界的熱門話題。人工智能對人文內容和人文精神傳播的助推功不可沒。先進的技術進入新聞生產領域以后,不僅帶來了新聞發展的新模式、新樣式,而且也給人文內容、人文精神的傳播帶來了新景色、新起色。

以下為“中國智媒者說”圓桌論壇“人工智能與媒體深度融合 智媒人文反思”嘉賓精彩觀點碰撞:

趙子忠:過去一年,各位老師都做了哪些領域的研究?有什么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或者研究成果?

金兼斌: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從前些年開始,我們一直在做關于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的項目。目前這個項目正面臨著階段性的結題,其中有不少內容與人工智能有著交叉和融合。

王曉陽:我本人做大數據分析相關的研究,和新浪也有過多次合作,在媒體傳播領域分發、編輯等環節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工作。

杜軍平:我的研究方向是社交媒體的大數據分析、智能處理關鍵技術,以及科技大數據關鍵理論技術等。大約6年前,我上報了一個國家自然基金的重點項目,關于社交網絡大數據的智能分析處理技術,也聯合新浪開展了這項研究。目前,這個項目已經順利結題,非常感謝新浪的大力支持。

李兵:我是來自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研究員,一直從事的方向是視頻內容的理解和視頻內容安全方面的研究。由于5G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內容安全可能會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也可以稱作2.0時代,近一年我們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兩方面:一是在視頻內容理解和安全方面做了更多深入的研究,我們和人民網一起提出了內容風控大腦的研究計劃,目前仍在逐步地推進中;二是在智能算法方面,我們目前比較關注神經科學啟發的一些新AI算法方面的研究。另外,我們長期和新浪在內容理解、內容安全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與研發,部分技術已經在新浪智媒平臺上落地應用。

趙子忠:金老師以前提到“人工智能時代是問題導向時代,新聞傳播學正在加大與計算機專業、工學專業等技術性專業學院之間的合作,開展更為深度的產學研合作已經是新聞傳播的熱點領域”,我有兩個問題想請教您。目前科學傳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有哪些實踐?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賦能的倫理陷阱和對策問題?

金兼斌:人工智能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應用,前面的嘉賓分享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人工智能播報機器人,以及新浪智媒平臺推出的疫情地圖等,充分說明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經嵌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

在這些應用中,我認為核心的就兩方面:數據和算法。比如數據,采集誰的數據,采集哪些數據,帶有非常明顯的倫理問題。我們容易忽視的是,如果只關注頭部用戶或者顯示度高的社會用戶的需求,那么有另外一些用戶的需求就會被系統性忽略掉。在傳播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算法,其實蘊含著大量的取舍。

我想強調的是,人工智能的實踐應用,會涉及到眾多“參數”。參數的設定,以及不同參數所賦予的權重及其組合函數,背后有很多的倫理關懷和倫理陷阱,這是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倘若技術有偏向性,且沒有適當的規制,后果將不可估量,所以,要防范人工智能成為社會兩極分化的離心器。

趙子忠:王曉陽老師以前提過,“智能媒體的發展需要將媒體行業的生產邏輯、經驗與人工智能進行深度結合,實現智能技術和社會層面的雙重突破”。您覺得最近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方向有哪些?

王曉陽:從我個人來說,做了一輩子計算機,做了一輩子數據處理,近十來年看到技術在整個社會層面,尤其是新媒體方面的應用,非常令人振奮,技術終于面向了全體人民,非常不容易。

目前有一些發展趨勢需要關注,數據處理方面,要關注大數據的應用,以及人工智能應用到視頻,如剛才新浪做的人工智能分享,從采集到剪輯,再到安全的審核和發布,全流程的每個環節中都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從技術角度來看,目前的文字處理已經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還有一個領域發展非常快,一般性的新聞編寫。目前機器編寫的流暢度已經可以和人類完全相比,技術對文字的編寫以及對文字的理解,近5年有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未來提升需要有新內容、方法出現。一個可喜進步就是視頻,更貼近人的理解,尤其是短視頻的傳播方式,更貼近人的理解。

技術發展到現在,有兩方面需要我們關注:一是,我們目前的傳播,站在事實的角度去傳播很容易,但如果把人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的價值觀、主流價值觀貫穿到整個采編過程,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該如何操作;二是,安全很重要,我們在運用新技術的時候,從倫理角度考慮關注隱私,還應警惕陷阱。

趙子忠:杜老師曾經提出,“5G技術背景下,智能媒體的發展從技術角度要實現終端、人機交互、開放平臺、組織機構的四大突破”,您怎樣看待人工智能運用到媒體領域?

杜軍平:5G環境下,智能媒體主要有四大突破。第一點,終端。以往,終端的概念是移動終端等設備,我覺得現在的理解應該再拓寬一些,它可以是我們的公共環境空間、家庭空間、自駕車空間。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智能媒體的終端概念推給空間內的人群。第二點,人機交互,目前已經有很廣泛的應用,智能音響就是非常典型的交互例子。現在還有VR、AR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可以在文本、音頻、視頻的基礎上增強關于媒體的理解,并推送給相關用戶。第三點,開放的平臺。智能媒體的內容生產、處理、加工、推送、評價,構成一個閉環,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以接收目前各種已有的技術,比如傳感器技術、無人機技術。現在新聞采集可以用無人機技術和傳感器技術,突破了到現場實地采訪的傳統新聞采集技術。第四點,組織機構。目前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5G環境下整個智能媒體的全套流程,突破了過去已有的組織分工與協作,包括運營商、上下游企業、新聞從業人員,全部面臨著重組、合并,以及知識的更新等,這是非常大的變革。

趙子忠:李兵老師曾經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人工智能的算力、大數據等技術的進步,對媒體內容的生產、制作、分發、審核帶來了全面的提升,同時也會出現大量視頻、圖像、音頻、文本、偽造等安全問題。該怎么防范偽造等問題?

李兵:智媒核心還是媒體,AI還是一個支撐。視頻時代的到來,我總結有五個“高”。

高通量。以前文本的數據特別小,一旦視頻時代到來,可能出現高通量的數據,但是視頻數據存在高的動態變化。視頻傳輸過程中存在動態變化,視頻中還有高噪聲,如果要從這些高噪聲、高動態變化的視頻里發現一些有意義的東西,那它就是高價值的,這需要很高的技術。這正是AI和媒體結合的智媒體需要去突破的。

AI在促進媒體生產方面,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算法和算力的問題。我認為,算法、算力、數據必須深度的融合才能促進未來AI媒體的發展。我們現在經常提到數據霸權,未來會不會存在算力霸權?我覺得未來我們在算法、算力和數據,在人工智能或者智媒的領域,應該深度耦合的往前發展,應該去盡可能打造低功耗的全國產化的安全人工智能平臺。

在人工智能促進媒體的內容風控和內容審核方面,早先的內容安全是一個防守的狀態,但是進攻方也是人在進攻,相對來講,進攻手段單一。但是AI促進了偽造生成的門檻非常低,偽造的技術也非常的全面,從文本、圖像、視頻、人臉的篡改、人臉屬性的修改、人臉身份的交換、口型的對齊,簡單且低成本,我們在做人工智能對抗或者在鑒偽過程中,是一個完全被動的、高成本的過程,這是一個完全不對稱的對抗。所以,2.0時代與1.0時代不同的是,核心關鍵詞就是“對抗”,不是人和人的對抗,而是機器和機器、AI和AI的對抗。

趙子忠:我覺得今天關于人工智能和媒體的討論特別有啟發,相比去年我們又前進了一步。無論是一小步,還是一大步,能帶動智媒行業向前走就挺好。

特別是李老師提到的人機對抗問題,更容易引起大家討論。我們一直在講科技向善,當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人工智能的技術能力之后,我們更要重視把它往好的方向引導,保持正能量是底線。從政策層面來看,監管側既希望智能媒體的“盆景”枝繁葉茂,又不希望長這么多“枝杈”和“蟲子”,所以對我們的政策要求特別高。可以說,像新浪這樣的智媒平臺,在面臨雙重壓力的同時,也會迎來無限可能。

關于“對抗”的話題,我們明年可以再次探討和交流,因為站在這個領域前沿的專家,不僅有理論、有實踐,還非常具有思想性,我很期待明年繼續對話人工智能和傳媒業深度融合的應用前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作品內容(包括在內的視頻、圖片或音頻)為鳳凰網旗下自媒體平臺“大風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