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從開放到普適可信,AI+金融將帶來哪些變化?

從開放到普適可信,AI+金融將帶來哪些變化?

新火種    2023-10-20

當前,人工智能應用廣闊的特性逐漸顯露,越來越多的AI產品商業化落地,尤其是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正開啟一個從技術創新到普及,再到變革的全新發展的循環。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機構要如何乘勢而上?又面臨著哪些挑戰?

在日前舉辦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惠金融 共襄未來”AI+金融行業分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AI+金融融合過程中,場景和數據扮演著重要作用,未來要不斷推進科技的平民化。“我們正進一步探索用數字技術服務客戶,服務城市的數字化。” 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在會上稱,這也意味著銀行的科技不再是簡單得服務本身,而是開始賦能銀行的客戶,服務城市的數字化。實際上,城市是最好的一個核心場景,可促進社會整體生產要素的高效協同和資源配置的優化。

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將人工智能視為硬核新技術,把人工智能作為十四五三大產業創新發展高地之一。以人工智能賦能城市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的變革,助力實現數字化的價值效應、示范效應和平臺效應。這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機構、企業和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和機遇。嘉實基金總經理經雷表示,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財富管理的方式,金融機構不僅僅要考慮以解決方案的模式來解決財富管理的痛點,還要考慮可如何提升效率以及降低企業的成本。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怡合集團金融講席教授、國大亞洲數碼金融研究所所長段錦泉則提到,智能自動化是金融業維持競爭力的必要。在段錦泉看來,金融業的有些業務是經常性的,有些是決策分析層面的,這兩類需要AI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具體而言,經常性的業務,如客服、報表制作等,可以用現代AI完成;相比之下,決策分析層面的AI就很不同,如在線管理、反洗錢、反欺詐、網絡安全、合規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復雜的業務,在當前很難實現全面智能自動化。

“但是局部化跟深入化的AI使用是絕對可以完成的,它能夠提升整體的品質,同時降低成本。”段錦泉說。而隨著人工智能的賦能,潘衛東還稱,場景和數字孿生這兩個概念十分重要,可以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很好得融合。“浦發銀行目前整個布局就是基于場景去考慮問題,這與銀行傳統的靠產品、靠流程、靠管理,完全是兩個概念,其背后就是數據驅動。”潘衛東強調,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就是行為,而行為的背后是模型,模型的建立需要數據,因此對數據的再認識與再提升是關鍵問題,否則就會走不下去。在此基礎上,有觀點稱,未來科技平民化很重要。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表示:“我們所做的就是把技術平民化,讓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技術的優點,這就要靠每一個產業領軍的公司帶領,配合用上算法、算力,然后做數字化轉型。”潘衛東也稱,科技的平民化時代已經到來。目前,借助成熟的技術和平臺,已經能夠讓一些有粗淺科技基礎的業務人員、專業人員,用好AI技術。不過,還需注意的是,當人們在享受物聯網便利的同時,也被困在大數據、算法之中,殺熟現象屢見不鮮。面對智能推送的海量信息,年輕人承受信息過量、信息繭房的困擾,老年人則陷入數字鴻溝的無助。AI正悄然改變網絡之間的關系,成為網絡安全的新戰區。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