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動態 > 華為車BU分拆倒計時,約7000員工轉簽引望

華為車BU分拆倒計時,約7000員工轉簽引望

新火種    2024-12-31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華為車 BU 預計將在 2025 年 1 月 1 日并入引望,規模達到數千人。

華為車 BU 獨立

去年便瘋傳 “華為要剝離車 BU”,如今該事有了新動向。

據悉,華為車 BU 將于明年 1 月 1 日正式獨立,目前分拆事宜已進入關鍵倒計時階段。

近期華為密集開始與車 BU 員工溝通簽署新勞動合同和確定補償標準。

車 BU 擁有約 7000 多名員工隨此次剝離行動轉入引望。

此前報道,華為車 BU 員工轉向引望后,可獲 N+1 離職補償,員工同時可以保留華為內部股票,享有華為分紅。簽約引望后,可再獲得由引望提供的 4 個月簽字費。

在辦公地點上,上海地區已出現明顯分隔,華為其他部門遷至青浦研發中心,而引望則在浦東金閩園/中寶這些地方。蘇州等城市的辦公區切割進度各異。

網絡上有華為車 BU 員工爆料,已與引望簽了合同,在上海,引望員工已與華為分開辦公,未來無法再內轉華為其他部門。

上述動向對應上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此前的表態:“今年底希望把華為車 BU 的所有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實現引望獨立運作。”

車企 “靈魂” 之解

華為車 BU 獨立背后有著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獨立可引入車企資金,減輕運營壓力。

2019 年 5 月,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宣稱不造車,定位為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致力于提供智能駕駛、鴻蒙座艙等產品解決方案。

然而,成立 5 年多來,華為在車 BU 業務上投入巨大,卻連續多年虧損,雖虧損額逐年縮減,今年則實現扭虧為盈,迎來好勢頭。

再來看一下引望。今年 1 月,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 10 億人民幣。3 月,引望在上海、蘇州、東莞和南京成立子公司。8 月,長安阿維塔、賽力斯相繼投資 115 億元至引望,分別占股 10%。

這波強大資金流的注入,直接將引望拉到 1150 億元的高估值。此估值約為地平線的 2 倍、Momenta 的 6 倍,高于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企業,表現十分亮眼。

試想,華為車 BU 獨立后呢?在吸收外部投資 尤其是車企的資金后,其估值有望邁向更高的臺階。

另一方面,可打消合作車企對關鍵問題的擔憂,使其不再害怕 “失去靈魂”。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點明,此前讓華為車 BU 舉步維艱的核心因素在于,車企因擔心失去對產品的主導權,以及顧忌華為智選車業務的競爭而不愿大批采購,為了持續獲得訂單,華為必須和主機廠深度捆綁。

也就是說,當事人門清一眾車企客戶群體擔憂。

通過獨立,華為進一步明確不造車的戰略,專注于成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車企不必擔心華為未來某天造車成為潛在競爭對手。

對車企來說,獨立后車企通過投資和合作,共促車 BU 業務發展,構建產業生態,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

對車 BU 來說,獨立運作有助于自身更靈活地響應市場變化,更專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華為也可以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核心業務領域,優化資源配置。

徐直軍期望,引望成為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短期內合作伙伴數量不設上限。

總而言之,華為車 BU 獨立,是現階段一個必要、富有益處的戰略決策。

既自立更生,又背靠大樹

值得注意的是,與榮耀、超聚變等業務獨立不同,車 BU 獨立之后,華為與引望的關系會更為緊密。

為進一步消除潛在股權投資者的疑慮,華為承諾在未來八年內,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持有的引望股權比例將不低于 5%,同時避免開展任何與引望業務相似的活動。

徐直軍總結,華為車 BU 獨立成引望后,既獨立運作,又將得到華為長期的支持。

當下,華為車 BU 處于業務高速增長期,未來的簽約將會以引望的形式出現。

新公司將聚焦兩大核心品牌 —— 乾崑智駕、鴻蒙座艙的旗幟,向著引領汽車產業智能化下半場的目標邁進。

華為車 BU 的獨立分拆,究竟會在汽車科技領域掀起怎樣的波瀾,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