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S再進化,只有蘋果、華為能做成真正的AIPhone?
劃時代新技術的出現,多數情況下,除了會改變原有的體驗邏輯,也會催生出新的產品形態。伴隨著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很多人都在熱衷于尋找最佳的AI Device,那個可以取代智能手機的超級終端。
不過,從現有的嘗試與市場反饋來看,無論是Rabbit R1亦或是其它的新形態產品,都遠達不到手機的高度,更別提革命消費終端了。這一兩年來,市場在尋找下一個超級終端的同時,也在爭論著誰才是AI的最佳載體。一圈走下來發現,手機作為現代人類的一個“器官”,不僅是別的終端取代不了的,也是當下AI最低成本以及最廣泛性的接口。
今年年初,多家手機廠商就宣布了自己的AI戰略,并大舉大模型的旗幟,好似在迎接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這一過程中,鈦媒體APP發現,手機與AI的關系也在發生著變化,簡單理解就是手機和AI的比重以及主導權的變化。
日前,小米、榮耀、OPPO、vivo等主流國產品牌都發布了最新的AI OS,和去年不同的是,AI不再是OS的附屬品,而是和系統進一步深度融合,從底層應用去重構原有的體驗。智能體的出現和應用,改變了智能手機原有的操作邏輯。當然,現在的智能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更多的應用商協同合作。
至于AI Phone,多位分析師告訴鈦媒體APP,現在即便是AI與手機的融合很深了,但也談不上真正的AI Phone。“除了蘋果,其它廠商都做不到系統和AI的真正深度融合。未來的華為鴻蒙有希望,但是受到芯片算力的制約。”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說道。
AI加速“吞噬”手機
手機與AI的融合,正在從底層改變產品的研發邏輯。市場研究機構IDC曾指出,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1.7億部,約占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的15%。隨著新的芯片和用戶使用場景的快速迭代,新一代AI手機所占份額將在2024年后迅速攀升,2027年達到1.5億臺,市場份額超過50%。
在創新遇到瓶頸的手機市場,AI大模型的出現,可以說讓各大手機廠商有了新的研發方向與動力,也讓品牌終端看到了市場的新一輪刺激迭代。只是,AI不像影像、續航、散熱等硬件器件的疊加和軟件的調教,應該承擔怎樣的角色,是行業應該先探討統一的問題。
在各大驍龍8至尊版旗艦機發布之前,多家國產手機廠商都在開發者大會上對外輸出了自己對于AI OS的理解以及側重點,仔細梳理下來,還是有很多共通之處。在OPPO的理念中,AIOS有三個階段:應用AI化、系統AI化、AI即系統。這反映了OS在AI手機中的核心作用。AI已經不再是單點功能,而是深度整合的系統級體驗。
OPPO AI中心產品總監張峻進一步指出,“例如我們推出的‘一鍵問屏’功能,它需要多模態交互的融合——不僅要’看’,還要’聽’,然后根據用戶的語音和視覺反饋做出反應。這背后需要AI平臺資源的調度和整合,體現了系統級的AI化。”
vivo的AI理念類似,也是重構系統的體驗。不僅如此,它還提出,AI大模型時代,其實并沒有創造出任何新的用戶需求,所有的產品都是原來的老需求,還是原來的老用戶。只是,AI的出現,讓這些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覺。
vivo副總裁、OS產品副總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認為,AI重構系統體驗,首先是重構人與設備的交互體驗,讓交互更自然更符合直覺。第二個方面是重構人與數字世界的服務體驗,讓智能更加個人化,也就是構建簡單高效的服務獲取能力和主動服務能力,從而讓手機成為智能溫暖的個人助理。第三個方面則是重構人與物理世界的連接體驗,讓溝通更順暢和溫暖。
不僅僅是OPPO和vivo,小米、榮耀的新一代AI OS,也都在進一步強調AI從底層對系統進行重構,讓系統的主動性更強,將AI的特性滲透到系統的各個細枝末節。榮耀CEO趙明認為,“未來AI OS一定是能夠涵蓋手機諸多運行,把現有可能在傳統手機上需要更多人為干預的地方逐步消除掉。”
某手機品牌研發人員對鈦媒體APP指出,“要說AI‘吞噬’系統可能有點過,但現在的確是這樣,AI在改變原有的系統邏輯,在用自身的主動性串聯系統底層,從原有的單一功能主體進化為更為主動的服務功能。”
系統AI化后,端側模型變小,智能體登臺
AI Phone是一道乘法題,而不是簡單的加法題。從二者融合的進程來看,現在的AI手機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AI在手機上不再是文生圖、照片消除等簡單的表面應用,而是在系統應用層的串聯。
如果問今年的AI和去年的AI有什么特別的變化?在周圍看來,去年只是一個本能性的大模型紅利,而今年則是在重新定義AI和手機融合后的產品。重構系統不是目的,重構系統的目的是結合AI大模型的能力和手機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談大模型與手機的融合時,個人智能的實現需要端側大模型的支持。一方面是因為云端感知會太慢,都在云端成本也會太高。另一方面則是基于隱私和價值觀的考慮,數據不能離開終端,必須有端側解決方案。
日前,無論是最新發布的高通驍龍8至尊版、聯發科天璣9400,還是蘋果的A18/Pro芯片,對加強了對AI性能的支持,算力進一步提升,功耗也在降低。不過,有意思的是,按理說更強大的芯片可以支撐廠商在端側搭載更高參數的大模型。但是,今年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的將端側模型的參數量限定在了3B左右。
對此,有市場聲音認為,是因為Apple Intelligence在端側用了3B的模型,所以國產也都跟著跟風。鈦媒體APP認為,可能有這樣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基于大模型性能的進化以及手機載體的綜合考量。
參考去年的端側模型大小,有的廠商為了高性能,搭載的是7B級別,百億、千億的則是通過云端去解決。眾所周知,越大的模型所占用的運存越多,目前安卓手機主流都是8GB和12GB,iPhone今年由于要搭載端側模型,標準版也升級到8GB。據了解,一個7B的模型要占到大約4GB左右的內存,如果再加上系統應用等,留給手機所剩的內存就很少了,這時可能需要手機配備16GB的內存才夠用。
對比之下,3B模型所占用的內存更少,周圍透露,“3B僅需1G內存,400毫安電流,每秒80字,能很好地支持感知、推理、決策、記憶和執行功能。”而且,3B之所以在今年流行的原因,還在于其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Canalys研究分析師鐘曉磊告訴鈦媒體APP,今年的3B模型,在一些場景上已經與去年的7B模型的表現非常接近。而較小參數的模型也能夠更好地照顧到手機的功耗以及發熱表現,有利于擴展生成式AI的應用場景,而對于模型能力要求更高的一些場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考慮,廠商會更傾向于分發到云端的大模型上處理。
萬興科技政企業務負責人唐芳鑫也表示,“輕量化是端側大模型落地的趨勢,當下,3B這個參數量級的模型可以兼顧性能和硬件算力存儲以及功耗。讓模型‘變小’,從而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是眾多手機廠商的共同需求。”
端側模型變小外,AI OS進化后,還帶來了一個新產物——智能體,OPPO、榮耀等均有所布局。比較出圈的是,趙明在發布后當晚用YOYO智能體點咖啡,直接讓周邊的瑞幸咖啡爆單,登上當晚的熱搜。
通常的定義下,智能體有三個特點,一是支持多模態的自然交互,如語音和觸控,而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觸控方式;二是會逐漸增強對用戶的記憶和理解,提供個性化服務;三則是可以自動規劃并完成同一垂直領域的任務,而不是逐個觸發完成操作。
從現有的體驗和應用來看,智能體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對鈦媒體APP指出,目前展示的智能體在第三方系統下單或者查找這些功能,但是并沒有重構原有App的交互邏輯,也沒有辦法和大量APP打通,只是一些固定場景和應用,可以看到跟各手機廠商合作的APP都不一樣。
另外,由于利益上的分割,智能體在發展的過程中大概率也不會一帆風順。手機廠商的智能體往往需要應用程序提供更多的權限,以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和系統資源利用率。而這,則會動搖現有APP的商業模式。
作為軟件應用商,萬興科技政企業務負責人唐芳鑫指出,從目前行業趨勢來看,如果手機廠商的智能體能為軟件應用帶來更高的用戶活躍度或黏性,應用方可能會選擇開放更多權限,以提升用戶體驗。
“總的來看,智能體的推出會對軟件應用方帶來一定的利益和風險,關鍵在于如何平衡權限開放、用戶體驗提升以及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
真正的AI Phone,何時到來?
AI時代,是手機產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底層深度的融合,讓AI有了更具像化的體驗。AI與系統的不斷學習與模擬,讓手機成為用戶專屬的個人智能,用戶也會更加依賴某一個品牌,就像果粉離不開蘋果生態一樣。未來的比拼,就看誰更能持續地讀懂用戶。
當前,部分手機廠商已經開啟了最新版本的AI OS測試,讓用戶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智能,更自然的操作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手機市場在觸底之后,目前正處于回暖的階段,AI的加成,也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換機欲。
真我中國區總裁徐起表示,AI對手機銷量的幫助一定是有的,現在在海外的很多市場,AI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的消費者購物機的詞匯了。并且,AI越來越在大家的生活里扮演一些比較重要的角色。
但是,要說現階段的AI對手機的刺激究竟有多大,市場也有著不同的聲音。在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看來,跟之前5G手機的出現類似,只是現在的手機,尤其高端產品都支持AI功能,但并不是消費者必需的功能,也不是選擇的首要考慮因素,只是廠商提供了這個功能,消費者也不能選擇。
其實,這樣的觀點也沒問題。深入來看,高階的AI體驗更多的是在旗艦機上,而中端機以及中低端機,由于性能算力的限制,加上上游零部件漲價的影響,普及還需要一定時間。Canalys研究分析師鐘曉磊預計,明年符合我們AI手機定義的NPU算力會被陸陸續續下放到次旗艦乃至中端的機型,全球的滲透率會從今年的17%增長到30%左右。
說到這,另一個要探討的問題是,在系統AI化后,現在的手機能叫做真正的AI Phone嗎?鈦媒體APP從多方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AI確實是在加速發展以及落地,但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沉淀,也需要一些更加殺手級的應用逐步地出現。“AI是在一個快速的發展的過程里面,但是跟大家所想象的那個AI場景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徐起如是說。
Canalys研究分析師鐘曉磊也認為,目前AI手機的概念確實能夠激發起嘗鮮用戶的興趣,從各個廠商新一代AI旗艦手機的表現來看,相比前代都有不錯的提升。但目前AI手機仍然缺乏關鍵應用場景,在最初的一波嘗鮮潮過去后,需要關注AI后續應用場景的發展以及對于換機需求的持續刺激能力。
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則給出了更明顯的定義,他認為,除了蘋果,其它廠商都做不到系統和AI的真正深度融合,未來的華為鴻蒙有希望,但是受到芯片算力的制約。
的確,AI Phone的真正意義是AI與手機的深度融合后所衍生出的一個新物種,是需要打通到系統底層。但對于沒有自研系統的手機廠商來說,未來要說做不到AI Phone的體驗,也有些絕對。
從當前的澎湃OS、Color OS以及Origin OS等系統來看,雖然不是全自研,但也有了更多的靈活性以及特點,依然可以打造專屬于自身品牌的獨特體驗。
某手機品牌負責人對鈦媒體APP指出,未來AI的競爭,每個廠商都有各自的生態位,對AI Phone也有屬于自身特色的定義,需要廠商結合硬件與AI去做更為自然的場景解決方案。
“另外,讀懂用戶需求的同時,也要有邊界感。這個邊界不僅僅是對用戶,也是對所屬生態里的其它利益方。”(作者|杜志強,編輯|鐘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