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動態 > 微軟放大招!一夜“掏空”40億美金獨角獸,AI贏家通吃?

微軟放大招!一夜“掏空”40億美金獨角獸,AI贏家通吃?

文子    2024-03-21

作者:文子

編輯:小迪

微軟,正在主導AI。

微軟放大招,一夜掏空AI獨角獸

在“ALL IN AI”這條路上,微軟又放出了大招。

據微軟官方宣布,AI初創明星Inflection AI聯合創始人蘇萊曼和西蒙尼揚將離開公司前往微軟,組建一個新部門“Microsoft AI”,整合微軟的消費者AI工作以及Copilot、Bing和Edge等產品。

其中蘇萊曼將擔任微軟新成立AI部門的執行副總裁兼CEO,該部門負責AI助手Copilot等業務,直接向微軟CEO納德拉匯報工作,而西蒙尼揚將擔任Microsoft AI部門的首席科學家。

除了兩位聯合創始人出走微軟,Inflection AI的大部分員工也已經加入微軟,大多數都是過去五年中在AI領域有重要進展的AI工程師、研究人員和大語言模型的構建者。

這一舉動就相當于微軟用“雇傭”方式實現了對Inflection AI的“收購”,而Inflection AI本身就如同一個失去了靈魂的軀殼。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期,微軟領投了一輪融資,為Inflection AI籌集了13億美元,使其融資總額達到15.25億美元,估值超過40億美元,成為硅谷估值最高的AI初創公司之一,僅次于OpenAI。

當時,Inflection AI宣布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集群,配備22000塊H100 GPU。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家AI初創公司就被大金主微軟挖走了核心成員,幾乎將整個公司掏空。

截至目前,Inflection AI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已經決定留下來,與新任首席執行官一起努力挽救公司的剩余資產。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Inflection AI披露了與微軟的許可協議,將其模型在微軟的Azure上出售,并表示其他云平臺也將效仿。而由于許可協議,投資者將完全收回投資,甚至更多。

曾點名山姆奧特曼,擔任AI部門掌舵人

縱觀微軟此次“挖人”的來龍去脈,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去年年底OpenAI與奧特曼的那次風波。

早在蘇萊曼之前,微軟CEO納德拉就曾向山姆·奧特曼拋出橄欖枝。那時的山姆·奧特曼正身處OpenAI的換位風波中,被短暫逐出了OpenAI。

甚至納德拉直接發推表示,山姆·奧特曼將加入微軟,并領導一個獨立的AI部門,直接向他匯報。不過隨著山姆·奧特曼重回OpenAI,這一消息就此淹沒了。

直到微軟掏空了Inflection AI,將蘇萊曼定為AI部門的最終掌舵人,才讓這個事件有了最終的結局。

要知道,一直以來,成立AI部門都是微軟的目標。不過與山姆·奧特曼那次不同,這一次微軟在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作為Inflection AI的重要投資人,把兩個創始人以及大部分員工挖走了,可以說是徹底的釜底抽薪。

而在新的Microsoft AI部門里,蘇萊曼將負責微軟的消費級AI產品和研究,包括Copilot、Bing搜索引擎以及Edge瀏覽器。按照納德拉的說法,蘇萊曼的任務就是幫助微軟把OpenAI的模型和軟件開發成精心設計的產品。

而蘇萊曼自己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他期待能夠帶領團隊為消費者創造出令人驚嘆的人工智能產品,確保微軟能夠抓住下一波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

可以說,微軟這一手“能者造,不能者買”的手段,堪稱奇招。

打造OpenAI備胎,意圖抗衡谷歌?

從“軟件老大”到“AI帝國”,為什么微軟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對Inflection AI下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納德拉這一次的“落子出招”是預謀的。

對于微軟來說,成立一個新的AI部門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它擺脫對OpenAI的依賴,這也是微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特別是今年OpenAI即將推出GPT-5,所以微軟想要扭轉局面,必須在此之前率先動手,將OpenAI的勁敵也就是 Inflection AI三大聯合創始人中的兩位收入囊中,組建自己的AI部門 Microsoft AI,也就是打造OpenAI之外的“備胎”。

要知道,“OpenAI不會Open”早已不是行業間的秘密。即便是對于最大股東微軟,也亦是如此。所以此時此刻的微軟想要在AI領域搶的先機,光靠OpenAI是不夠的,還需要聚攏AI人才來內部孵化。這也符合微軟內部一直流傳的戰略口號:先擁抱,再擴展,最后撲滅。

值得注意的是,打造備胎只是微軟吞下Inflection AI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抗衡谷歌。要知道,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競賽中,谷歌正試圖迎頭趕上微軟。

雖然過去一年納德拉一直在積極推動微軟向OpenAI的人工智能技術轉型,并成功將人工智能助手融入Windows、消費者和企業Office軟件、必應搜索引擎和安全工具等產品中。但在推出人工智能增強的必應搜索引擎13個月后,微軟在這個由谷歌主導的市場上仍然進展有限。

比如今年2月谷歌推出的Gemini,目的就是加大與微軟和OpenAI的競爭力。近段時間,谷歌又在與蘋果公司談判,計劃將Gemini授權給蘋果,用于推出后面的手機功能。這將是谷歌迄今為止就Gemini達成的最引人注目的合作伙伴關系,因為這一次的合作,微軟將在智能手機領域面臨更大的挑戰。

而蘇萊曼作為Inflection AI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也是被谷歌收購的DeepMind前聯合創始人。2022年,蘇萊曼從谷歌離開并創立了Inflection AI,開發大模型并推出AI應用Pi。

現在蘇萊曼又宣布加入微軟,頭銜是執行副總裁兼微軟人工智能首席執行官,此舉也表明,微軟正致力于在日益激烈的人工智能產品市場中抗衡谷歌。

不僅如此,在過去一年里,微軟不斷自研規模更小的模型,并對外投資AI公司。不久前,微軟剛完成對法國大模型公司Mistral AI 的1600萬美元投資,借此讓這家公司的模型通過微軟Azure云提供API服務。

這一步一步的布局,很難不讓人想象,微軟究竟在下一盤多大的棋。而最后“贏家通吃”的會不會是微軟,就看谷歌和OpenAI如何應對了。

參考鏈接:

https://www.aixinzhijie.com/article/6845184

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5faca6e8e9f0961e07746fc

https://www.51cto.com/article/784213.html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201620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