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最隱秘人才計劃曝光!今年IOI金牌全員現身,數物化競賽頂流星聚
今年的IOI,中國隊取得了歷史性的新成績。
4人奪金,總金牌突破100……與此同時,針對這些天才少年的爭奪也暗流洶涌、愈加激烈。

一方面,來自高校,清華北大的招生團隊,你追我趕,甚至在更早的國內競賽和選拔階段,就已經在幫助這些人如何比同齡人更早解決“選清華還是北大”的困擾了。
但更隱秘的滋養來自產業界,即便這些人還是高中生,科技公司也已經和他們有了更深層次的接觸。
新火種打聽到的是,今年IOI金牌四人,全部現身同一家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更早之前包括計算機、數學、物理等方面的奧賽金牌、國家隊選手、尚在高中的天才少年,都被這一家公司納入培養計劃。
這家公司是:騰訊。
背后有一項專門的計劃:星火計劃。
說起來,這項計劃已經在騰訊內部暗暗施行了4年之久,但幾乎不為外界所知。
IOI奪金4人組先來認識一下今年IOI奪金4人組,分別是:
許庭強(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總分580分,金牌第1名。程思元(南京外國語學校):總分579分,金牌第2名。戚朗瑞(威海市實驗高級中學):總分422分,金牌第6名。劉一平(山東省濰坊第一中學):總分416.5分,金牌第8名。首先介紹以1分之差險勝,拿下第一名的許庭強。
參加比賽時,他在人大附中就讀,今年9月已經升入清華叉院大一。
在拿下IOI2023世界第一之前,他已經在NOI2021(17/256)、NOI2022(29/252),連續兩年取得金牌了。

總分579分的程思元,緊隨許庭強之后,拿下金牌第二名。
程思元來自江蘇省南京外國語學校,也是清華大學預科班的一員。此前,他也已經拿過NOI 2022金牌第三名。

戚朗瑞,來自山東省威海市實驗高級中學,現在也是清華預科班成員。
今年IOI,他最終以總分422分的成績,獲得世界第6名并奪得金牌。在去年的NOI2022中,他最終成績是金牌第一名。

今年金牌四人組還有一位,是來自山東省濰坊市第一中學的劉一平。
去年NOI 2022,他同樣是金牌得主;而現在,他也是清華叉院的大一學生了。

以上四人,也是IOI 2023的中國隊全部隊員。
而且新火種最新獲悉,他們四位,統統被招攬入騰訊的2023星火計劃挑戰周。
具體做些什么?
其中,許庭強、戚朗瑞面向計算機視覺方向;程思元面向安全攻防方向;劉一平面向量子計算方向。
總體來說,圍繞前沿科學的諸多分支,有導師、有朋輩,進行技術實戰——從這個角度來看,參與這類面向行業的實戰對他們四位來說,不失為主線競賽之外的一次補充學習體驗。
當然了,反過來可以觀察到,IOI四位金牌學生的高自律性、強自學能力也在為期一周的星火計劃挑戰中有所展示。譬如許庭強,導師對其的評語中就明確表示,“在(挑戰周)前兩天的訓練中達到了最高的準確率”。
他之所以在星火計劃中選擇計算機視覺這個方向,是因為此前在神經網絡方面有過一定的了解和積累。

“我比較好奇,這些東西具體怎么應用到工業界,想了解背后運作的工作原理。”實戰中,許庭強和同組成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么分辨鏡頭前是真人的手還是打印/顯示圖像”。
許庭強解釋,小組選用了很多種方式,既可以直接識別“手”的像素點,真手像素點顏色方差小,圖像的方差小;或是直接向“手”打光,如果是電子屏幕顯示的圖像,整個屏幕都會對投來的光進行反射。
這與競賽題目有所不同,許庭強自己笑道,“競賽有明確答案,但工業界可以想各種方法解決,達到某個正確率就可以”,有了這次經驗,對計算機視覺在工業界有哪些落地場景切身體驗后,意猶未盡的他,更知道以后要干什么。
背后是一個什么樣的計劃?據新火種的朋友們爆料,這項計劃起步于2021年,不僅包括IOI競賽成員,還有IMO(國際數學奧賽)、IPhO(國際物理奧賽),以及國家級別的信息學、數學、物理學競賽,絕大部分的獲獎選手都和騰訊這項科技人才長期培養計劃“貼貼”了。
截至目前,三年時間規模已超170人。
他們來騰訊,只做一件事——
五天的時間,從零攻堅前沿難題。
爆料稱,這些行業難題則是從騰訊實驗室研發布局出發,聚焦于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以及行業應用,比如像大模型安全、量子計算、計算機視覺、游戲AI等領域。
而來自這些實驗室的技術專家們,都會親自下場指導。
目前已知的有TK教主于旸,也是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負責人。
相信關注安全領域的朋友,一定對大神和所在團隊并不陌生。
于旸,Tombkeeper,黑客圈名號“TK教主”。

他發起的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技術和武德都很高超,常常能找到別人難以發現的安全漏洞,也始終出現在各大廠商的致謝信中——
發現并協助華為、聯想、Adobe、Apple、Google、Microsoft等國內外企業修復了上千個安全問題。
2016年和2017年玄武實驗室還分別獲得了被譽為“安全奧斯卡”的Pwnie Awards年度“最具創新性研究獎”提名,以及年度“史詩成就獎”提名。這也是這兩個獎項設立十年來第一次有亞洲人獲得提名。
還有世界級專家、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也是原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

他博士師從隨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博士后追隨“量子優越性/NISQ”提出者John Preskill教授做相關研究。
在理論計算機科學,量子信息處理,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頂級會議上發表數十篇文章,并于多個國際期刊任編委。
他所負責的量子實驗室,旨在研究量子計算與量子系統模擬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研發,并探索在相關領域和行業中的應用。目前團隊成員有著數學、物理、計算機、電子工程、化學、生物、材料等多個學科方向背景,多數來自國內外頂級學校和頭部公司。
頂級水平的競賽天才,頂級水平的導師陣容,最前沿的行業難題……
如果要說只是五天的挑戰賽,騰訊未免就有點小題大做了,事實卻并非如此。
明面上的“五天”挑戰時間回到2021年。
那一年,中國隊首次包攬前四名,創造了IOI競賽歷史上首次由同一國家選手包攬前四的記錄。鄧明揚不僅位列其中,還是金牌第一名,拿下了全場唯一的滿分600分。
那一年,也是星火計劃挑戰周秘密開展的第一年。你該猜到了,像今天IOI四位金牌得主一樣,鄧明揚自然是被吸納入星火計劃,成為其中一員。
此后的每一年,星火計劃中都能見到鄧明揚的身影。
先是2021年挑戰周視頻號推薦算法成員,再是2022年安全攻防方向的助教,參與了安全攻防方向的長期培養。

是的,據透露消息給新火種的朋友說,雖然每年正式的挑戰周只有五天,但少年天才們和星火計劃之間的聯系確以一種長期、深度的形式存在。
或是以賽代培(參與國內外各式比賽競賽),或是以戰代培(業務實戰從而進行技術突破)。
時間和培養頻次,似乎還沒有限制。
并且會有明確的成果產出,無論是面向產業界還是學界。
比如今年上線的“微信刷掌支付”,背后就有星火計劃成員的一份力。
具體來說,他們參與了刷掌中質量、姿態、識別等多個任務的研究,提升了刷掌支付算法水平和用戶體驗,更有部分同學在優圖實驗室專家導師的指導下產出了多項專利。
——于是進一步促成了網友“進步的科技技術總是升級,讓人們簡單輕易的把錢往外花掉”的調侃說法。
這樣的例子不是一個兩個。來看新火種同時獲悉的一份“進階圖表”:

圖表展現的經歷,屬于清華叉院大二在讀的蔡欣然。
2021年成為NOI女生第一名后,她也參與了第一屆星火挑戰周。到了今年,她在騰訊進行了量子方向的所謂實戰培養,成果是量子編譯領域的算法調研以及性能優化。
開發了一種基于深度限制的啟發式搜索和最優化過程剪枝算法。通過量子實驗室的實際測試,這種算法的性能超過了IBM和中科院等機構公開披露的編譯算法。
聽說現在,蔡欣然和另外一個星火同學——清華大學致理書院大三的楊愷,正一起在美國丹佛參加超級計算機領域的頂級賽事-SC全球超級計算大會。
產業界輸出結果,學術界也能看到他們的幾把刷子。
在當下最熱門的AIGC領域,他們產出多篇研究成果,投向AAAI、ICJV等頂刊;騰訊首發的量子軟件Tensor Circuit,產品白皮書作者中也有參與星火計劃的兩名學生。
說起來,這批擁有超凡天賦的年輕人中,今后是否會誕生大神一般的存在,暫時還沒有人知道。
但是競賽之后,他們確確實實在各自領域中嶄露頭角,天賦、才華和潛力逐漸顯現。
也難怪騰訊要開展這么一個秘密計劃——
如今的科技創新速度之快、變化之大,前所未有。
而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
沒有優秀人才搭建筋骨,任何公司都難以在快速變革的科技領域占據優勢,更別提還要去抓住“原創性”“最前沿”這些關鍵詞。
星火計劃背后的騰訊,和其他以任何形式給予“少年天才”們幫助的學校機構及大廠一樣,用自己的資源和經驗,為他們提供尋找興趣點落地的土壤。
雖然這些有創新思維又有扎實基礎的少年,有一天學成而來,不一定百分百選擇投身騰訊工作。但少年們受到的啟發和幫助是實實在在的。
假以時日,這些星星之火,也許就能在各自領域中帶動燎原之勢。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