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機器人本體核心部件實現100%自主可控,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據科技日報12月13日消息,12月12日,記者從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獲悉,由該公司牽頭研制的我國首臺作業時速公里級水下敷纜機器人近日完成下水測試。
該裝置具有履帶、雪橇行走能力和“搜尋—挖溝—敷埋”一體化作業能力,敷埋作業速度可達1000米/小時,機器人本體核心部件實現100%自主可控,意味著項目從理論研究過渡至樣機實物階段。
“指標數據正常,這次下水測試非常成功!”12月12日從山東威海機器人水下測試場地回來的廣東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輸電所的汪政博士看著電腦上的數據,興奮地通知了研發團隊的所有人。
圖片來源:央視網
據央視網,“在海里,每深一米都是新的嘗試和考驗。”汪政博士表示,為解決水下敷纜作業機器人海纜感知能力差、持續作業時間短等問題,由廣東電網公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等優勢單位,組成多學科交叉攻關團隊,創新性地提出“聲-光-磁-電”多模信息融合的海纜探測定位方法,攻克了多傳感器組合的抗干擾導航技術,攻克了水下敷纜作業機器人在低能見度水下環境海纜搜尋定位難和近底水下導航失效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海上新能源發電不斷發展壯大,海底電纜敷埋施工面臨全新挑戰,過去的作業方式和場景受到限制。國外水下敷纜作業機器人無法適應稀軟土質,存在易沉陷、行進難等問題,面對日益增長的海底作業需求,水下敷纜作業機器人研究迫在眉睫。
據廣州南沙發布此前消息,2024年6月6日,在湛江市徐聞海域某風場,由南沙科技企業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深海智人”)開發落地的首臺全國產化、亞洲最大功率履帶自行進式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潛入深海作業,順利完成首次海上風電后埋纜施工作業。
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金牛座” (圖片來源:廣州南沙發布)
由于海洋的特殊環境,尤其是深海環境決定了人類無法親自“上陣”作業,因此借助機器人完成深海作業尤為重要。
“以往我們國內深海作業的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基本要靠進口,經過技術攻關,我們可以說,現在已經突破了這一關鍵技術。”6月6日,深海智人創始人馬亦鳴表示,深海智人開發落地了國內首臺全自主研制、全國產化供應鏈、亞洲功率最大的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該機器人命名為“金牛座”,寓意“堅韌、穩定、實用、強勁”。
據悉,在徐聞海域完成作業的“金牛座”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平均實現埋纜速度250米/時~350米/時,個別點位達到500米/時,整機開啟50%的功率,便輕松實現3—3.5米的埋深,值得一提的是,“金牛座挖溝機”設計最大單次埋深可達5米。
目前,“金牛座”已先后在珠海、廣州南沙、惠州海域完成了沙灘開溝測試、碼頭浸沒測試、近海下潛開溝測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科技日報、央視網、廣州南沙發布
每日經濟新聞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