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GPT,找了40918份遠程工作
文 | 周鑫雨
編輯 | 鄧詠儀
在傳統求職網站上找工作的打工人,大多能倒出幾大杯苦水:
點了“不感興趣”,網站還推這個崗位;加了招聘人,發現是收錢的第三方中介;貨不對板,入職了才發現網站發布的信息是假的……

圖源:網絡
但在AI時代,打工人找工作,拒絕信息辨別的精神內耗,主打一步到位。
9月7日,兩名前大廠軟件工程師在Reddit上發布了一個名為HiringCafe的AI求職網站:https://hiring.cafe/

圖源:Reddit
據官方描述,HiringCafe是全球“**擁有最多、最新遠程招聘崗位名單**”的求職網站。目前,網站已經通過GPT接口獲取了40918個遠程工作的崗位,并且以平均每天500-800 個遠程崗位的速度更新。
而在操作層面,HiringCafe的特色是“快、狠、準”。接入ChatGPT接口后,HiringCafe根據用戶需求匹配到的崗位更加精準,同時過濾掉了獵頭和中介,保證發布的鏈接都是來自企業官網的真實招聘需求。
硅谷裁員寒冬尚未過去,HiringCafe的出現也引起了不少求職者的共鳴——發布短短一天,貼文就收到了500多條評論。一名剛遭遇裁員的網友表示:
我們剛遭遇了裁員,不少人被炒了。我正在盡可能與更多的人分享這件事,謝謝你!

圖源:Reddit
拒絕招聘廣告,三步鏈接官方招聘頁面
作為一家接入大模型的求職網站,HiringCafe擁有戳中求職者痛點的核心特質:界面簡潔、操作簡單、無廣且免費。

HiringCafe首頁。圖源:官網截圖
要想要匹配到心儀遠程工作,求職者只用三步就能輕松搞定:
1、輸入求職條件,網站篩選出的崗位會以無限流的形式呈現;
2、點擊篩選結果顯示的崗位,查看崗位描述;
3、若有心儀崗位,可以點擊崗位描述中的“Apply Now”按鈕,直接跳轉到相關公司的官方應聘頁面。

假設一個工作兩年的程序員,想找一份運維工程師(DevOps)的遠程工作,在HiringCafe上可以這樣篩選。圖源:作者試用
為了確保發布的崗位信息真實且無廣,HiringCafe用AI添加了“雙重防護”。第一層,機器人會定期從數千個公司網站中抓取崗位發布信息;第二層,GPT會對取得的數據進行清洗,并且根據薪資、技術要求等維度對崗位進行分類。
與此同時,HiringCafe只允許公司官方在網站發布職位,第三方機構沒有權限。
當然,由于才上線不到一個月,HiringCafe目前提供給用戶的條件選項僅有“國家/地區”“職務”“工齡”。一些用戶為網站功能的優化提出了“增加期望薪酬、崗位發布時間的篩選按鈕”等建議。
免費是HiringCafe吸引用戶的另一大“利器”。官方承諾,HiringCafe將始終對求職者 100% 免費,主要的營利方式為向企業提供AI招聘服務。
關于隱私保護方面,由于申請工作環節需要在崗位發布方公司的官方渠道上完成,HiringCafe也不會收集用戶后續申請時上傳的簡歷和個人信息。
兩名前大廠工程師,幾個周末搞定創業
與大多當紅炸子雞AI創業項目一樣,HiringCafe背后的兩名聯合創始人,擁有一份漂亮的硅谷履歷:
Ali Mir出身Meta,是參與構建Facebook公共群聊(Public Groups)功能的軟件工程師;另一名聯創Kevin Liu,在微軟和亞馬遜都有軟件工程師的經驗,曾負責必應廣告、亞馬遜網絡等業務環節的全棧開發和交付。

Ali Mir。圖源:領英個人主頁

Kevin Liu。圖源:領英個人主頁
在創業和加州陽光同等重要的硅谷,任何生活經驗都能成為創業的點子。自新冠疫情以來,遠程辦公已經成為常態。2022年,Mir和Liu分別從Meta和微軟離開,從事遠程軟件開發工作。
而HiringCafe創立的初衷,來源于主創求職時并不愉快的經歷。HiringCafe的領英主頁提到:
我們厭倦了求職網站。在任何求職網站上輸入“客戶主管(Account Executive)”或者“Java工程師(Java Developer)”,都會看到大量不相關的工作、糟糕的申請流程、虛假崗位和詐騙。

圖源:網絡
去年10月,構建一個AI收集、篩選求職信息的網站的想法,有了雛形。但初期,礙于技術發展的不成熟,HiringCafe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兩人發現,由于每個網站的結構不同,光創建一個腳本抓取和整理求職網頁并不現實。
不過很快,這個項目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時刻——去年11月,OpenAI發布了ChatGPT。
“當我看到GPT,尤其是它的API的時候,我心想:OMG,“當我看到GPT,尤其是它的API的時候,我心想:OMG 我知道GPT API的確切應用場景!”
Mir發現,ChatGPT API中內置的原生JSON 輸出功能,能夠自動獲取網頁的JSON數據——簡單來講,只要使用ChatGPT API,就能夠抓取結構不同的求職網頁,還能夠組織和構建數據,過濾垃圾郵件和虛假信息。
疊加了ChatGPT的Buff,Mir花了幾個周末的時間,創建了一個包含14000家有遠程招聘需求公司的電子表格,并且用ChatGPT API抓取和整理總結了崗位描述。
“獵頭版”ChatGPT,斬獲的是企業還是打工人?
自ChatGPT誕生前,已經有不少人看中了AI在智能化求職流程、提高求職效率的潛力。
比如,成立于去年10月份的AI求職公司Careerflow.ai,基于ChatGPT API等AI接口推出的插件能夠根據用戶在領英的個人資料改進個人主頁,同時為用戶和崗位的匹配程度進行打分。成立不到6個月,Careerflow.ai就吸引了超過42000名用戶。

Careerflow.ai插件可以智能優化領英的個人主頁。圖源:作者試用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和HiringCafe一樣的AI求職網站,想徹底脫離領英等傳統軟件的體系,為求職者重新構建鏈接到工作崗位的平臺。
成立于去年3月的AI求職平臺Sonara.ai,主打根據用戶簡歷智能化匹配崗位,并且按照匹配度進行排序。Sonara.ai成立一年,創造了超過8500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2萬元)的收入,超過100名用戶通過網站找到了工作。
創始團隊在Reddit上提到,若是將通過簡歷關、進入面試環節,視作檢驗崗位是否匹配成功的標準,在2023年初的兩個月里,平均每個Sonara.ai用戶能夠進行2-3次面試,一些用戶甚至進行了20多次。
然而,AI求職平臺,不可能永遠成為求職者的朋友。為了快速獲客,HiringCafe、Careerflow.ai等求職平臺的主要收入來源并非用戶付費,而是企業服務。

圖源:網絡
這往往迫使平臺不得不站在企業一方,用“看不見”的算法,為打工人們創造一個自以為掌握工作主導權的美夢。
今年8月9日,這場“美夢”被掀開了丑陋的一角。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 (EEOC) 向紐約聯邦法院提交的一份法律文件顯示,輔導公司iTutor用365000美元賄賂了EEOC,讓其撤銷指控。
EEOC指控的起因是,這家輔導公司試圖用AI招聘選擇工具自動拒絕 55 歲以上的女性申請人和 60 歲以上的男性申請人。
這起事件觸及了求職者面臨問題的核心:求職者永遠不知道平臺的算法,以及算法背后的決策者。
圖源:網絡
美國科技媒體CNET作者Laura Michelle Davis總結:由于每家公司的數據集和軟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目前這些AI系統沒有受到統一的監管——而這可能會引發了一系列道德問題。
目前,求職者和企業都能從HiringCafe嘗到技術的甜頭。至于平衡是否會被打破,與平臺背后的算法一樣,無人知曉。
長按添加「智涌」小助手入群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