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持續加碼AI工業,數智化改造B端市場激烈角逐
“AI在工廠里的應用相當于構建了人體里的大腦和小腦,軟件是人體中的血液和神經,裝備就是我們的骨骼,所以真正把AI在工業里用好,需要把AI、軟件以及裝備做融合?!?2月11日,TCL實業副總裁、格創東智CEO何軍在TCL全球技術創新大會上這樣說。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數字化改造大潮已經席卷各個行業,但對于有著龐大的沉默機器以及封閉的單體架構軟件的“傳統”制造業來說,數字化改造帶來的變化看起來一直不如零售、金融等行業那樣直觀。不過,AI正在改變這一切,至少是在以泛半導體領域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
需要提及的是,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還在當天的發言中透露,2024年TCL通過推進落實AI應用,創造經濟效益5.4億元。他同時表示,盡管AI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但未來三到五年,AI在部分領域里可能有爆發性的機會。
而這個爆發性機會或許將率先來自先進制造業的智能化變革。
扎根泛半導體行業
AI為先進制造業帶來的改變,已經在TCL內部顯現。
身處半導體顯示領域的TCL華星,是AI落地的重要場景。12月11日TCL頒發的技術創新金獎當中,就有格創東智和TCL工研院、TCL華星三方合作的機器算法和設備維修創新項目。而在更早前,TCL華星生產線的質檢環節也已經導入了格創東智參與的國內面板行業首例AI-FDC項目。
據記者了解,泛半導體行業常用的FDC(Fault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即工藝機臺的故障偵測和優化系統)基本上是依靠工程師工業經驗積累的靜態模型,但如果半導體工廠的工藝和環境變化快,傳統靜態模型會受到很大挑戰,例如故障率增加,自學習的周期也會很長。AI-FDC則是在傳統FDC系統上采用機器學習,讓系統能做到自學習、自偵測,不僅能快速實現整個模型不斷迭代,還能用更復雜的算法對機臺進行更精準的前置性預測。
“AI和工業軟件的結合,我覺得是真正能夠使我們的工廠走向未來智能化工廠的一個關鍵技術轉折點?!焙诬娫谥髦佳葜v時談到,一方面可以用AI縮短每個工程師學習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用AI減少大量系統集成與跨系統間融合的開發成本,“我們看到半導體工廠都會有幾百個煙囪式的、封閉的、傳統單體架構軟件,因此在系統進行數據融合時操作起來非常復雜,AI能讓我們極大減少系統之間的融合,極大縮短工程師的學習曲線,快速實現軟件之間的整合?!?/p>
公開資料顯示,格創東智是TCL于2018年孵化的工業軟件和工業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聚焦泛半導體企業工廠的智能化改造,2020年獲得云鋒基金億元級A輪融資,2022年獲得上汽集團、粵財基金數億元B輪融資。天眼查顯示,目前TCL實業持有其近34%的股份,TCL華星持有其超15%的股份。
而除了服務TCL華星、TCL中環等內部業務,何軍當天還告訴記者,成立六年來格創東智已對數千家泛半導體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拔覀冊诎雽w行業以及泛半導體,包括新能源行業、鋰電池、面板等等行業,因為這些行業相對來說技術壁壘較高,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支撐我們在軟件上有所積累,但由于避免不了需要做定制化,所以我們更需要時間沉淀,需要做智能化的解決方案?!?/p>
悄然變革中的大市場
相較AI為金融、零售等行業帶來的酷炫改變,AI給制造業帶來的更像是水面下的一場靜悄悄的變革。不過已經有眾多公司嗅到了這場悄然變革中蘊藏的市場機會并展開激烈競爭,格創東智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期待用AI為制造業帶來變革的,不只有三一重工孵化的樹根互聯、徐工集團孵化的漢云、美的集團孵化的美云智數等制造業出身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也有用友、金蝶、浪潮等“傳統”軟件服務商,此外,隨著AI大模型這把火持續燃燒,字節、騰訊、阿里等大模型廠商也期待在以制造業為代表的B端市場一顯身手。10月30日,工信部公示“2024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評價結果”,共計49家工業互聯網企業入選,其中格創東智位列靠前。
看起來枯燥乏味的B端市場對它們富有吸引力。
市場調研機構賽迪顧問日前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達9849.5億元,同比增長13.9%。其中,工業互聯網平臺保持高速增長,市場規模達1467.6億元,市場增速達34.7%。這份報告還預計,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解決方案與用戶數量持續增長以及“雙跨”平臺等工作穩步推進,未來3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將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預計2026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14862.5億元。
對于下一步規劃,何軍告訴記者,未來格創東智專注在半導體工廠生產效果最顯著的領域扎根,“首先良率永遠是不變的主題,所以我們圍繞良率尋求把AI在更多場景落地,此外還要在面板和半導體后道的模組、封裝,在檢測、物流側的成本優化上想更多方法幫工廠提高人效?!?/p>
而在談及眼下的市場競爭格局時,何軍對記者表示,工業互聯網平臺剛出來時,行業里面有一個爭論,到底工業互聯網是姓“工”還是姓“互”,從今天來看大家都很清楚,一定是由工業來牽引,才能真正將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制造業落地,他認為工業AI也是一樣,不是姓工還是姓A的問題,要把工業AI做好一定是幾方聯手,“因為工業Know-how太深了,需要很長時間的理解,這是企業基因,不會改變這個規則。”
需要提及的是,何軍在12月11日的采訪中還表示,格創東智和智譜AI正進行戰略合作,智譜一方提供通用大模型,格創東智則發揮自己在垂直行業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積累的工業Know-how。他同時也表示,實現未來的智慧工廠路徑是艱難的,它的復雜程度比想象的要更具挑戰,需要傳統IT人和算法、供應鏈,和大模型合作伙伴、智能裝備設備商等生態合作伙伴大家通力合作。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