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發展人工智能三大建議
我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2年實施以來,效果如何?今年以來,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成立工作專班,堅持執法檢查和調查研究相結合,找出影響法規實施、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痛點”“堵點”,助力深圳加速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用AI打造新質生產力強引擎。
記者獲悉,結合深圳實際,調研報告和執法檢查報告提出打造一批全國標桿應用場景、試點人工智能“監管沙盒”、探索“算力飛地”發展模式、開展基礎大模型攻關等一系列產業發展“金點子”。
成效: 深圳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
作為創新之城,深圳人工智能綜合實力處于全國前列,并逐步形成覆蓋硬件制造、軟件技術、終端產業等環節的全鏈條產業體系。去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超過2200家,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
今年,人工智能升格成為全市“20+8”產業集群中的獨立集群,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深圳AI發明專利申請量以1905件的成績穩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深圳企業貢獻了90%以上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軍。深圳還組織實施技術攻關專項,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布局一批人工智能相關項目,絕大部分由創新聯合體聯合承擔。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深圳各級研究平臺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吸引了高文、沈向洋、羅智泉等一批高端創新人才集聚。同時還有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深圳技術大學等10所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相關領域專業,2023屆本碩博畢業生達6800多人。
建議一:鼓勵人工智能新產品在深圳“首發首秀”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執法檢查組也了解到當前深圳人工智能產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當前,深圳市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底層算法和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
為此,報告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支持力度,持續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實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扶持計劃,重點支持分布式高效深度學習框架、大模型新型基礎研究架構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創新產品推廣,引導鼓勵各類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在深“首發首秀”,支持在城市地標性區域建立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展示體驗中心,不斷放大人工智能產品的賦能應用。
建議二:支持基于行業大模型的場景創新
目前深圳市已累計發布73個“城市+AI”應用場景。執法檢查發現,部分應用場景仍處于落地探索階段。特別是工業領域應用場景偏少,企業智能化轉型動力有待增強。報告建議發揮深圳“工業第一城”優勢,加大對“AI+制造”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生產線、無人工廠,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伴隨著ChatGPT的火爆,AI大模型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高地。執法檢查中,業內專家認為,深圳有良好的市場環境、堅實的產業基礎、強大的資本實力,為大模型應用場景快速落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報告建議,強化政府引導,發揮龍頭企業優勢,開展基礎大模型攻關。支持基于行業大模型的場景創新,率先以電子、汽車、醫藥等領域為切入口,面向行業核心共性問題,按應用場景總結制造經驗,建立場景解決方案資源池,提高大模型基礎能力和適配性。
建議三:積極探索“算力飛地”模式
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執法檢查發現,由于供需信息不對稱,深圳市在算力資源配置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報告建議,以算力供給為重點,啟動“鵬城云腦Ⅲ”建設,支持各區、前海、河套等圍繞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布局智算中心,積極探索“算力飛地”模式。全面梳理盤點全市算力資源,加快啟動建設算力統籌調度平臺,明確算力供給規模、軟硬件服務要求、供給技術標準和支持措施,實現全市公共算力資源統一管理、協同調度與彈性分配。
人工智能在給發展帶來巨大紅利的同時,也存在諸多風險挑戰。“監管沙盒”是探索人工智能可控發展的創新手段,通過設立限定性條件,以真實用戶為對象進行深度測試,降低監管不確定性。報告建議,在前海、河套探索試點人工智能“監管沙盒”,允許前海、河套探索建立數據跨境雙向流動機制,使用符合國際先進產品標準或者規范的低風險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努力營造包容、審慎、穩定、透明的行業發展和監管環境。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