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助力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首鋼基金十年成績單公布

助力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首鋼基金十年成績單公布

21世紀經濟報道    2024-12-12

  近日,首鋼基金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動——機器人產業投融資對接專場,經濟大講堂及企業家專場論壇在首鋼基金創新創優創業中心舉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經過十年發展,首鋼基金堅持市場化導向,總資產從10億元人民幣擴大到超380億元,體系內基金管理規模超1400億元,投資覆蓋了近千個項目。通過持續放大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的杠桿效應,首鋼基金鏈接了全國乃至全球的優質資源,以資本之力服務高精尖產業創新發展,成為助力首都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進行投融資對接活動,助力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

  近年來,機器人產業是衡量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正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正加速賦能各行各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隨著AI技術的突飛猛進、硬件基礎的逐漸成熟,機器人賽道在今年再度成為行業風口,尤其是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成為資本熱烈追逐的方向。

  僅在11月份,具身智能領域就再度掀起融資浪潮。11月18日,銀河通用宣布完成了一筆5億元的戰略輪新融資。今年6月,該公司天使輪已經融資了7億元,并創下彼時最大天使輪融資紀錄。11月,還有千尋智能、星海圖、自變量機器人等企業均獲得了新融資。

  首鋼基金正在機器人領域進行堅定的投資布局。2024年初,目標規模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在北京經開區重磅落地,首鋼基金成員企業首程資本為該產業基金的管理人之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該基金已經投資松延動力、未磁科技、星海圖等企業,涵蓋了具身智能、腦機接口、仿生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多個機器人細分領域。

  本次的機器人產業投融資對接專場活動,正是由首程資本及旗下參加CANPLUS共同舉辦。這也是繼2024中國機器人創投巔峰論壇、寶山·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后,首程資本發起的又一次機器人產業投融資對接專場。

  據了解,本次投融資專場篩選了松延動力、墨現科技、中科硅紀、仙工智能、磅策醫療、國訊芯微等六家核心技術優勢突出的優質機器人初創企業進行路演展示,覆蓋人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等多個前沿細分領域。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楊鐳,吉利資本CEO、管理合伙人曹項,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張朋,首程資本合伙人朱方文應邀擔任項目路演環節的點評嘉賓。

  “松延動力集中了一支充滿活力的年輕創業團隊,其雙足人形機器人可完成奔跑、跳躍、舞蹈等高敏捷性運動,仿生機器人臉擁有30個以上自由度,可以與人自然交互。”松延動力創始人兼CTO姜哲源介紹說。

  中科硅紀創始人張天懿表示,機器人的終極目標和最大價值之一就是像人一樣用“手”干活。中科硅紀聚焦通用靈巧操作能力,建立了具身智能算法體系,從核心部件商業化出發,在實戰中探索新應用場景 。

  首鋼基金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以投融資對接為契機,吸引和集聚一批國內外優質企業在北京市落地發展,幫助一批“機器人+”應用示范標桿項目落地,支撐機器人領域構建產品研發、產業化落地和應用生態的完整產業體系。

  大咖縱論:經濟發展新趨勢及新賽道創業投資機會

  在下午的經濟大講堂及企業家專場論壇上,多位大咖談到對未來經濟發展最新趨勢的判斷,以及對低空經濟、機器人等賽道創投機會的理解。

  樊綱教授從宏觀及歷史視角分析了導致中國經濟波動的各種原因,他指出,長期高增長過程中積累的各種風險因素等導致總需求嚴重不足;地緣政治博弈,導致中國發揮“后發優勢”受阻,發展成本提高。但他認為,周期波動是市場經濟的必然,問題不是低谷,而是如何應對低谷。

  樊綱教授提示了數字化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帶來的技術革新機會。他認為,信息科學領域正在發生近幾十年以來最突出的科技革命,我們正處在技術革命的又一“風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為后發國家提供了趕超發達國家的新機會、新賽道。關于“新消費”趨勢,樊綱教授認為,消費水平太低仍是國內面臨的重要問題,消費除了關注和迎合年輕群體外,也不要忘記傳統和基本消費、不要忽視“銀發經濟”機會。

  科技如何為消費和實體賦能?國內領先的大模型企業智譜COO張帆分享了AI助力產業數智化升級的路徑探索。“大模型出生即落地,是一個應用導向的技術”,張帆認為,大模型技術發展并未放緩,其在自然語言理解、模態豐富度、復雜推理等多維度能力仍在顯著提升。大模型正在加速賦能各行業降本增效,覆蓋了消費、汽車、教育、游戲、醫療等方方面面。他從基座模型構建、組織適應性、數據資產沉淀、業務場景融入等角度提出了在大模型時代構建企業競爭力的框架方案。

  新質生產力如何與新商業雙翼齊飛?礪思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曦與三位涉及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冷鏈機器人、eVTOL新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共同展開分享。萬勛科技創始人王崢認為,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缺口是機器人走進服務行業的歷史性機會,不過新技術在不同場景的接受度仍面臨不小挑戰。粵十機器人CEO江俊東同樣表示,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商業進展,是新科技面臨的較大挑戰。沃蘭特航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黃小飛分享了產品“最后一公里”和運營“第一公里”的銜接理念,做最小可交付的產品,將資金效率和時間效率最大化。

  另外,首程資本合伙人、CANPLUS創辦人李青陽現場宣布了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投后賦能項目“新質生產力聯盟”的正式推出。李青陽表示,新質生產力聯盟全面覆蓋機器人、eVTOL、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無人駕駛等核心板塊,將鏈接科技賦能方、產業場景方、投資資本方,通過實地系統學習的場域,打造科技產業生態圈,與新興產業同步迭代。首期低空經濟實驗室將走進沃蘭特航空、時的科技、白鯨航線等代表企業,探索投資機會及商業化未來。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