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姜協軍:在深度銳度速度上下功夫

姜協軍:在深度銳度速度上下功夫

新火種    2023-10-08

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姜協軍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重要指示10周年,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巢湖之畔,交流融合經驗、探索發展路徑,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貢獻黨報評論力量。長期以來,湖南日報社評論工作得到了人民日報社和其他兄弟黨報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特別是今年《人民日報》評論版刊發了我們幾篇稿件,讓我們備受鼓舞。借這個機會,向我們的老大哥《人民日報》和各兄弟黨報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剛剛聆聽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媒體同仁的主旨演講和精品案例分享,深受啟發、收獲很大,既看到了差距和不足,更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徑。作為毛主席家鄉的黨報,湖南日報社歷來有重視評論工作的光榮傳統。過去10年,盡管媒體融合大潮洶涌澎湃,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和傳播方式深刻變化,但我們始終認為評論是黨報的重器、銳器,是引導輿論的關鍵力量,于宣傳報道不可替代。某種意義上說,評論的水準決定了黨報的標高,評論的個性彰顯著黨報的氣質。基于此,2021年,我們啟動媒體深度融合改革,將社內評論力量整合,成立湘評頻道。目前,頻道共有專職評論員13名,其中正高職稱4人、副高職稱3人,“80后”超過一半,成為報社歷史上理論評論隊伍最壯大的時期。

如何展現黨報評論的力量?結合工作實踐,我匯報三點體會:一是思想要有深度;二是觀點要有銳度;三是發聲要有速度。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思想的深度從哪里來?從黨的創新理論中來、從人民群眾實踐中來。如果說這幾年湖南日報評論工作取得了一點成效的話,關鍵就在于我們堅持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看問題,緊貼省委中心工作謀選題,走到田間地頭找答案。每一篇評論文章,我們都以總書記的思想為立論之基,在深學細悟的基礎上努力做到融會貫通,以思想性、深刻性取勝,要么獨具慧眼,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要么見微知著、入木三分,把道理講得透徹明白,讓老百姓愿意讀、愿意聽,給人以強大的感召與深刻的啟迪。

觀點要有銳度,是指評論的觀點要鮮明。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我們共產黨人從來認為隱瞞自己的觀點是可恥的。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的”。我們力戒那些言之無物的空話、套話、假話,努力改文風、切熱點、有態度。同時堅持問題導向,旗幟鮮明、敢于發聲。比如,針對江西某高校食堂食品衛生事件,推出評論《朗朗乾坤之下,豈能指鼠為鴨》,鮮明提出“指鼠為鼠何其難? 難在利益和權力的雙重擠壓”;面對日本強排核污水的惡劣行徑,主動亮劍,推出《替日本核污水排海背書,國際原子能機構為啥這么干》《華爾街資本,每個毛孔里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等系列評論。這些評論火力全開、提神解氣。事實證明,越是觀點鮮明、越有辣味,就越有戰斗力,受眾越喜歡,越有點擊量。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網上輿論發酵迅速,黨報評論必須從過去“只爭朝夕”的節奏轉換到“爭分奪秒”的頻率上來,搶占第一落地、發出第一聲音,贏得媒體競爭和輿論斗爭的勝利。如果每每事后諸葛亮,即便寫得再漂亮、思想再深刻,久而久之必將遭到讀者的放棄。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公布后,我們第一時間推出評論《以“新十條”為號令,迅速走出消極觀望的誤區》,全網點擊量1小時內迅速突破300萬,收到跟評跟帖1000多條,在眾聲喧嘩中敲響“定音鼓”。

十載融合發展路,抖擻精神再出發。今年,我們在皖江兩岸一起“黃山論劍”;明年,誠邀各位一起到岳麓山下來“朱張會講”。期盼各位明年湖南再見!

(責編:徐玉涵、曲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