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無人駕駛競爭加劇,需放手讓企業先行先試并守住底線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無人駕駛(自動駕駛)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重要領域,也是國際上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激烈競爭的焦點之一。中國無人駕駛在前一階段的技術開發和試驗應用中,在技術和產業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同時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在規模化試驗應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日前,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表示,智能化是繼汽車電動化之后又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無人駕駛就是汽車智能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的應用將大大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滿足更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他同時認為,伴隨無人駕駛競爭加劇,需放手讓企業先行先試并守住底線。無人駕駛成為國際技術和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面對中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快速發展,多個國家汽車企業和研發組織紛紛采取措施加快發展。無疑,無人駕駛已成為國際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競爭的焦點之一,中國雖然在產業技術開發和規模化示范應用方面有優勢,但是面臨的競爭和處境不容樂觀。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笑京認為,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在應用和市場方面占據優勢,帶動技術進步和資本的進入,延續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先發優勢,推動更多相關產業的發展。無人駕駛是新一代傳感器、高算力芯片、新型傳動系統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與應用。隨著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強化學習、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無人駕駛汽車逐步具備了更高的智能水平,也加速在實際場景中落地應用。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技術,必須與產業結合才能體現出其巨大的能力,無人駕駛是人工智能與汽車產業以及人工智能與交通運輸融合發展的產物,也是當今世界上人工智能最大的應用場景。王笑京認為,從近些年的實踐看,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不但給交通賦予了新的能力,也給人工智能自身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環境。首先,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局限在于其無法理解現實物理世界,只訓練AI生成文字、視頻等內容,雖然對提高人類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提高有很大作用,但是對人類直接生產能力的提高幫助有限。第二,訓練AI理解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并預測未來,驅動物理的工具進行生產活動、并幫助人類預測和決策,才能夠使AI有更大的產業價值。第三,生成式AI需要觀察、訓練、交互和實踐,才能認知物理世界,無人駕駛無疑給生成式AI的迭代發展和不斷演進提供了絕佳的場景,而且可以讓普通人直接感覺到AI的作用,給投資者以實際收益的直接考量。王笑京談道,無人駕駛既可以給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提供應用試驗田,又能反哺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還鏈接著未來產業競爭和經濟增長。而我國有著眾多發達國家沒有的制度優勢和市場優勢,老百姓和社會對新事物的包容度也強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把握無人駕駛的發展機遇,迎接人工智能與交通產業結合這一應用爆發點的到來。需要構建更包容的環境,為企業提供更多創新空間不久前,中國無人駕駛出行平臺蘿卜快跑(無人駕駛出租車應用)走紅,網上各種消息、短視頻、評論眾多,引發了部分公眾對無人駕駛的安全性以及是否會影響就業的擔憂。王笑京認為,無人駕駛出租車在示范應用城市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并不奇怪,“根據網上可以查到的消息,我國無人駕駛出租車還沒有重大的交通事故發生,在路口、掉頭處以及各種特殊條件下發生的異常狀況是可以預料的,這正是人工智能不斷提高的過程。特別是我國各無人駕駛應用示范城市都制定了較為嚴格的管理要求,因此總體的安全應該是有保障的。現在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的態度看待無人駕駛出租車應用,因為不試、不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產業發展和提高。”其實,以Waymo、Cruise、Uber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在開展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試驗應用中也都發生過各種類似狀況,例如無法識別警察的指揮手勢、沒有主動避讓消防車、無法識別異常交通狀況導致停駛等。所以我們需要以發展的眼光“平常心”看待。無人駕駛出租車可能對就業產生影響?王笑京認為大可不必擔心。他談道,自打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以來,我們看到的是新技術創造的就業比取代的就業崗位多得多。“我們經歷過的網約出租車就是一個例子,我有幸參加了為交通主管部門制定網約出租車政策提供技術支持的工作,親歷了這個過程。當網約出租車在中國出現時,它就以一種全新的打車和管理方式出現在社會面前,從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出發、從體制機制創新出發,都應該對新事物采取包容的態度,但是需要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保障安全、秩序和公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出臺了世界上唯一的全國性網約出租車管理制度,并且給予地方制定具體要求的空間。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網約出租車給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也形成了以數字化和平臺化為特征的新型客運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數字化交通控制和社會控制體系。”王笑京認為,伴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我們要構建更包容的環境,給企業更多創新空間,“讓無人駕駛出租車跑起來,讓無人駕駛在應用中去發展,促進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的新型交通模式的形成。同時,相關部門要制定適應新技術發展、促進新技術應用的監管制度,守住安全、秩序和公平的底線。”
(資訊)上游新聞 楊昕華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