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首屆天府人工智能大會開幕,成都啟動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首屆天府人工智能大會開幕,成都啟動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新火種    2024-12-06

9月28日—29日,首屆天府人工智能大會在成都舉辦。此次大會碩果累累,成都市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同簽署全面深化合作協議,將聚焦9個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進24個重點合作事項;成都市啟動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關10億;四川省首個自主研發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也在大會上成立。

▲大會現場

成都啟動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人工智能是四川省1號創新工程,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我們將從多個方面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電子科技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皮亦鳴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下功夫。

談及人工智能前沿科學技術,皮亦鳴認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全國走在前列,“特別是腦機接口相關領域,四川具備很好的研究及產業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大會現場啟動設立了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關10億元。皮亦鳴介紹,這個基金立足成都,放眼全球,未來將用于項目投資及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建設。據了解,該基金面向全國、優先投資成都本地項目,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展開投資布局,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產業鏈及集成電路產業鏈,基礎層提升算力基礎設施的“核心硬件國產化”,技術層的研發和創新成果,以及國產替代、數字化轉型和AI創新三重機會疊加孕育的大量新興機會。

自主研發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成立

現場,四川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揭牌成立。該中心是全省首個自主研發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致力于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的產業鏈發展。據悉,該中心采取“雙中心運營”模式,分別落地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的天府絳溪實驗室,以及位于成都天府軟件園的成都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

天府絳溪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由天府絳溪實驗室、成都鼎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組建,并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以及成都高新區的大力支持。“我們將圍繞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智能算力、感知算力等方向,攻關9個關鍵技術以及人形機器人等賽道,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悉,四川機器人大腦創新中心通過聚集相關領域科技創新人才資源,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前沿技術為驅動力,將打造自主創新、自主可控的自主研發機器人大腦產品,帶動具身智能機器人整機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創新鏈條。

此外,在集中簽約環節,相關高校和企事業單位代表分別簽署了《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戰略合作協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協議》等,以加快高校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資源共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多款人工智能新產品亮相展會

在主會場外,人工智能領域的20余家企事業單位的研發成果集中亮相。其中包括智能仿生手、可穿戴智能腦機接口技術、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等。

“這款人形機器人身高約1.60米,重量43公斤,雙臂最大負載16千克,它的關節活動范圍可以達到舞蹈演員的活動靈活度。”四川天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總監顏進介紹,這款叫“T1 Pro”的人形機器人是目前全球首臺負重深蹲突破140千克的人形機器人,“它的應用場景包括工廠、家庭陪伴、應急救援、科研等。”

▲現場展示的人形機器人

“目前這款人形機器人已經在進行工程化樣機交付,今年內它將進入市場批量銷售。”顏進表示,在未來家庭應用場景方面,“它將具備掃地、煮飯、教育、陪伴等通用功能。”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款智能四足機器人正在有節奏地原地踏步。“這是今年全新升級的一款產品,它對專業復雜地形的適應力更強了,而且擁有豐富的拓展接口。”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經理劉海龍介紹,這款機器人叫“靈瞳”,它可搭載機械臂、通訊設備、負載裝置等,“一款機器人能滿足多應用場景需求。比如它可以負載超過20千克,升級了它的攀爬高度,讓它的山地越野能力更強。”

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攝影記者 王勤

編輯 于曼歌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