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我和我的焊接機器人工友
11月24日,中建路橋集團石太高速改擴建項目三分部智慧鋼筋加工廠內,焊接工人李文營正在用焊接機器人進行焊接。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11月18日,位于井陘縣的中建路橋集團石太高速改擴建項目三分部智慧鋼筋加工廠內,焊花飛濺,一個全自動鋼筋焊接機器人舞動手臂,正按照提前設置好的焊接參數進行標準化作業。
“看,機器人焊接的部位表面多平整。”拿起一個焊接好的零部件,焊接機器人操作工李文營對記者說,自從有了這個機器人工友,工地上蓋梁骨架片焊接質量大幅提高,以前人工焊接中經常出現的焊縫不整齊、咬邊等情況也都沒有了。
李文營是該項目部鋼筋加工廠的一名焊接工人,今年44歲,有著10多年的焊接經驗。2023年3月,工地上來了一名新工友—— 蓋梁骨架片焊接機器人。自此,李文營又多了一個身份——焊接機器人操作工。
猛一接觸機器人,李文營的第一感覺便是“陌生”。但是,他并沒有退縮。他說,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數控機械在生產場景中應用越來越普遍,如果不懂數字技術,很有可能在未來被淘汰。
經過機器人廠家的培訓,一個星期后,李文營便開始獨自上手操作了。
起初,操作起來并不順手。“焊接,最重要的是找點位。”李文營說,在操作系統上定的點位稍微偏離,機器人焊接時就容易把零部件焊偏,這時候就需要人工返工。在使用機器人初期,這種返工非常頻繁。
磨合了半個多月后,李文營逐漸摸透了這個機器人工友的脾氣,在操作中定點越來越準確,人工返工的頻率也少了。
漸漸地,李文營喜歡上了這個機器人工友。“在輸入焊接指令后,焊接機器人能按照預設參數保持不間斷作業。”李文營說,項目在修建橋梁階段,需要大批量同等型號的蓋梁骨架片。以前,需要他和項目上的其他焊工人工焊。現在,這些焊件都由機器人完成,他和其他焊工則主要焊接小批量的其他型號焊件。人機聯手,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原來需要三四天才能干完的活兒,現在一天就能干完。
不光勤快,這個機器人工友還將李文營從焊花四濺的工作場景中解放出來,成了他工作上的好搭檔。
以前,每焊接一個零部件,都要李文營彎腰弓背親手操作,尤其是夏天,高溫天氣加上焊花的溫度讓他熱得難受。現在,焊接機器人工作時,李文營只需在旁邊看著,比原來輕松舒適了許多。
眼下,中建路橋集團承建的石太高速改擴建項目甘陶河大橋正在拆除重建階段,又到了李文營和他的機器人工友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機器讓生產變得更有效率,也讓人變得更有價值。”李文營說,智能建造并不意味著人工技能的終結,而是對工人的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技術工人,要積極擁抱數字技術,增強自己的本領。(河北日報記者 方素菊)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