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國產替代基本點、跨越市場份額生死線、帶動千行百業生態面——鴻蒙生態“開天辟地”數字底座初露鋒芒
千百米深的礦井下,礦鴻操作系統為礦工們系上了一條無形的“安全繩”,讓他們與智能穿戴等設備人機互聯,實現高精度定位并進行健康狀況實時感知,保障作業安全;醫院里,鴻蒙系統又成為串起病人、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大紐帶”,用一塊智慧屏即可讓病房可視化,進行多方觸達聯動……
如今,鴻蒙已成為各行各業堅實的“數字底座”,支持鴻蒙生態的設備數量已超過10億臺,覆蓋了金融、教育、醫療、工業、辦公等各個領域。在手機層面,鴻蒙已超越蘋果iOS,成為中國第二大移動操作系統,實現了從底層代碼到系統架構的完全自主化。
發布五年時間,鴻蒙系統何以“開天辟地”?證券時報記者調研發現,鴻蒙系統做到了三個“一”:抓住了一個基本點——國產替代;跨越了一條“生死線”——市場份額;帶動一個生態面,依托開源鴻蒙走向千行百業。這三個“一”拼成了一座橋,貫通了鴻蒙的來路與去處。
從底層技術打響創新攻堅戰
鴻蒙系統籌劃之初,便肩負著國產替代的重任。2012年9月,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任正非提出要做終端操作系統以防患于未然,要在“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能用得上”。
這并非杞人憂天。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不允許華為手機使用美國谷歌公司開發的安卓系統。
被別人“斷了糧食”,那就要自己再開辟“糧田”。2019年8月,華為在東莞舉行華為開發者大會,正式發布了操作系統鴻蒙OS。據了解,當時華為投入了約5000人的研發團隊,加班加點進行系統研發。
十二年的布局,發布五年以來的歷練,凝聚成了鴻蒙系統的蛻變。11月26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宣布,明年華為的新手機和新平板將全部搭載原生鴻蒙系統。所謂原生鴻蒙系統,指的就是HarmonyOS NEXT 5.0版,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首款國產移動操作系統,不再像安卓和iOS等系統一樣依賴Linux或Unix內核,也不再兼容安卓應用。
這意味著,在操作系統核心技術上,原生鴻蒙系統有了全方位的突破。“從底層內核到運行架構,再到編程語言和開發工具,所有東西都要重寫,這是很大的工程。”華為相關負責人表示。比如編譯器方面,華為推出了方舟編譯器,以微博極速版為例,經方舟編譯器編譯后,流暢度能提升60%。
還有編程框架、數據庫、文件系統等層面,鴻蒙都從最底層實現了國產化突圍。“我們在操作系統研發上,用十多年時間走過了歐美同行三十多年的路,實現了終端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華為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通萬物互聯時代毛細血管
曾任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的“鴻蒙之父”王成錄說過:“我們分析了過去二十年電腦產業和移動產業的生態發展,發現16%的市場占有率是一個分水嶺,超過16%的生態基本就成功了。”
對鴻蒙系統來說,市場份額“生死線”的跨越不能只靠華為來實現,因為鴻蒙從一開始就不是只為手機和電腦研發的操作系統,它的核心優勢是“萬物互聯”,從手機、汽車、家居產品,到辦公、醫療及工業場景,各行各業的設備都可接入鴻蒙。
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認為:“與iOS和安卓相比,鴻蒙系統在設計之初就強調跨平臺、分布式的能力,可更好實現各設備間的互聯互通。隨著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鴻蒙系統這一優勢將更加明顯。”
只有各界企業一起發力鴻蒙應用,鴻蒙系統才能真正打通萬物互聯的“毛細血管”,在市場站穩腳跟。在狄耐克總部智造園的全產業鏈展廳,記者看到了基于鴻蒙系統打造出來的“1+3+N”智慧病房。狄耐克研發總監蘇志堅表示,這個智慧病房是狄耐克硬件技術沉淀和華為生態優勢強強聯合的產物,是行業內首個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全國產、場景化解決方案。
在醫院中,會有各式各樣的設備,如血壓儀、心電工作站、醫護主機、床頭分機等,此前這些設備要么沒有系統,要么采用不同的系統,存在信息傳遞效率慢等問題。“鴻蒙系統開放的平臺能力,能實現各醫護終端之間的無縫協同,打破了不同硬件設備間的操作壁壘。”蘇志堅表示。
在奧佳華的按摩椅制造工廠,記者看到一臺臺精密的按摩椅像生產汽車一樣被制造出來,然后送入測試場地。當按摩椅在硬件層面上邁向高端和智能,軟件和系統層面也必然要同步升級。奧佳華選擇了鴻蒙,已有多款產品納入鴻蒙生態,包括公司旗艦機型奧佳華AI按摩機器人2.0等。
奧佳華集團董事郭桃花表示:“只要躺在這種接入鴻蒙系統的按摩椅上,按摩椅就會根據鴻蒙系統和傳感器收集身體各項數據,快速確定按摩方案。借助鴻蒙系統,這些數據還會被上傳到連通的衛浴、空調等設備中,智能調節溫度等數據。”
家居、醫療等多個行業的企業選擇鴻蒙,在設備中使用鴻蒙,為鴻蒙系統真正在市場站穩腳跟提供了支撐。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鴻蒙系統已經可以說跨越了‘生死線’。”僅看手機領域,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增長至17%,已經超越了iOS,排名市場第二。
千行百業開發“自己的鴻蒙”
“開發一個先進的操作系統只是第一步,有沒有大量應用和設備使用這個操作系統更為重要。如果沒有人用,再先進的操作系統也沒有價值。”近期舉辦的首屆鴻蒙生態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
讓更多人使用鴻蒙,其實就是要建設起鴻蒙生態。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三方生態的繁榮是鴻蒙系統成功的關鍵,只有吸引足夠多的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做生態,需要千行百業的公司一起入局。為此,華為早在2020年就將鴻蒙系統基礎代碼捐給了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該項目被命名為OpenHarmony,即開源鴻蒙。在鴻蒙開源后,各個廠商都可以在其基礎上研發自己行業的操作系統。一粒粒“生態之林”的種子就此種下。
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鴻蒙生態創新中心,記者了解到,在工業領域,華為和國家能源集團聯合推出的鴻蒙礦山操作系統“礦鴻”,在煤礦領域第一次實現了統一的設備層操作系統,解決了不同廠家設備的協同與互通問題;在無人機領域,“智鴻”系統大幅提升了無人機在航空測繪、物資投遞等多個應用領域的綜合性能,科比特也推出了首臺基于“開鴻”系統的無人機入云龍Ⅱ,助力實現未來一人操控多臺無人機的技術突破。
還有“移鴻”“電鴻”“警鴻”……華為方面表示,截至目前,開源鴻蒙社區已匯聚了70多家共建單位和8060名貢獻者,共建代碼超過1.2億行,800多款軟硬件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金融、交通、電力、航天等多個領域。
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開源鴻蒙的價值在于它打破了‘設備孤島’,比如在金融場景,從收銀機、條形掃碼器到打印機和旁邊的攝像頭,所有設備之間都可以互聯互通。通過軟總線連接在一起,這些設備就像有了‘同一個大腦’,能相互協作。”
“生態成,則鴻蒙成”,對于開源鴻蒙在內的鴻蒙生態發展,華為提出了一個新的目標——10萬個應用。這是鴻蒙生態未來半年到一年時間的關鍵目標。
從一開始防患于未然的“備份系統”,到如今貫通千行百業的“數字底座”,鴻蒙系統已從一顆小小的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以它為核心,一片鴻蒙生態的森林正在迅速生長。這是一片長在懸崖邊的森林,向后已“沒有退路”,只有向前成長到漫山遍野,讓生態完善,才能書寫國產操作系統的“勝利之路”。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