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大模型:2024遍地開花
10月14日,中國海油正式發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10月15日,國能日新重磅發布的“曠冥”大模型,2024年,能源行業大模型正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發展,競相綻放……
2024年是大模型的行業落地的一年,除了教育、通信、金融、醫療之外,能源行業也逐步凸顯出對于大模型的擁抱。
據億歐網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能源行業大模型公開招標項目超過80個,除了通用大模型企業阿里、百度、智譜參與之外,能源企業、工業IT服務商業對于行業大模型的研發與投入也同樣積極。
2024年6月,拾貝云發布能源大模型CyberwLLM;9月,羚羊工業迭代大模型2.0;10月14日,中國海油聯合科大訊飛、中國電信正式發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10月15日,國能日新“曠冥”大模型發布;2023年發布能源大模型的樂創能源也在今年進行了儲能AI相關解決方案的更迭。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能源轉型,大模型正逐步成為能源行業的關鍵推動力。大模型技術能夠利用深度學習和先進的數據分析方法,實現高精度的發電預測、電網調度優化及電力市場交易支持。在電力領域,不僅改變了傳統系統的運作方式,更為能源行業的智能化升級帶來了全新的商業化機遇。
技術實現與應用價值:定制化與靈活性的平衡
中能拾貝的“拾貝云”大模型通過精細化的場景適配和適度的參數設計,以較低的成本實現高精度的行業定制化。拾貝云注重模型的顆粒度,通過針對性的行業知識庫構建和場景訓練,使得模型在能源巡檢、故障診斷等場景中提供高效的智能化決策支持。
相較之下,國能日新的“曠冥”大模型則專注于新能源發電預測,特別是風電和光伏領域。曠冥通過動態圖神經網絡和時序注意力機制,結合高頻數據流,推動實現風光功率的短期和中長期預測,提高新能源發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曠冥還展示了其在極端天氣預測方面的優勢,通過對大風、臺風等天氣條件的精準預測,幫助企業在風險管理和電力調度中做出更科學的決策。能夠有效應對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問題,提升了清潔能源的利用率,推動了能源行業朝智能化、低碳化方向的發展。
而針對海洋能源的中國海油“海能”模型依托于訊飛星火大模型的底座能力,結合中國海油的數據資源、行業知識,及中國電信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支持,覆蓋專業和通用場景的11個場景模型。主要在提升海上油田的穩產增產、安全鉆井等專業業務的數智化水平上賦能,同時在企業業務流程上推動提效,例如智能會議、智能寫作、智能翻譯等通用應用賦能。
市場商業化路徑:多元模式與創新機會
新能源大模型在商業應用中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其技術優勢,還依賴于其靈活的商業化路徑。以國能日新的「曠冥」大模型為例,該模型結合了氣象資源預測和電力市場特征,為電力企業提供了定制化的交易預測支持。通過這種方式,企業能夠更好地參與電力現貨市場和中長期交易,并優化其電力交易策略,以實現盈利最大化。
此外,SaaS模式下的大模型應用也逐漸普及。這類模式能夠幫助企業按需獲取大模型服務,無需承擔高額的模型開發和維護成本,從而吸引更多中小型新能源企業進入市場,進一步擴大新能源大模型的市場影響力。
商業化中的挑戰:成本與數據的雙重壁壘
盡管新能源大模型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其推廣應用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模型建設和運行所需的高額成本和計算資源投入,使得企業在落地過程中需要謹慎權衡投入與產出。其次,數據獲取和數據隱私問題成為大模型應用中的重要課題。特別是在電力調度和市場預測等敏感場景中,如何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合規性,是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
展望未來:智能電網、零碳化數智化轉型的支柱
大模型不僅是實現能源智能化的重要工具,也將在未來的零碳能源體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電力領域,通過精準的發電預測和智能化調度,大模型有助于提高新能源發電的消納率,優化電力系統的整體效能。
未來,隨著新能源大模型技術的不斷迭代與進步,智能電網、虛擬電廠等新興產業將進一步發展,推動電力系統更加靈活高效,實現真正的源荷互動和實時動態調節。通過這些技術與產業的協同發展,大模型將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大模型的技術進步為能源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其商業化路徑也為行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盡管面臨成本與數據挑戰,但隨著政策支持和技術迭代,相信新能源大模型在智能電網建設、電力市場優化、石油石化數智化轉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全球邁向零碳能源時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雷小寒,編輯:劉歡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