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屬性評價三大修訂后,首家IPO終止,74家待審企業撤否風險誰更高?
財聯社4月20日訊(記者 趙昕睿)4月12日,證監會對科創板屬性評價指引進行修訂,進一步完善并提升科創屬性的評價標識準要求。對接下來將在科創板申報上市的企業分別從近三年的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以及主營業務發明專利數量都進行了調整。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共計566家科創板公司上市交易。以網上打新日期統計,2023年成功發行67家,較2022年120家同比下降44.17%,整體節奏大幅下降。從2024年一季度來看,科創板共上會93家,終止10家,成功發行3家,與同期成功發行家數相比下降72.73%。
據科創板新規落地后,過審IPO企業標準也隨之提升趨嚴,有多少家IPO企業順利達標新規,有又多少家在邊緣地帶徘徊?
科創新規落地后,部分企業或在研發投入額上未達標
4月12日,證監會出臺《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規則文件,這是自科創板正式開板以來證監會第三次對科創板屬性評價指引進行調整,距離上一次2022年12月30日下發修訂文件已有近一年半的時間。與上次修訂文件相比,此番科創板屬性的調整分別體現在以下幾點數據上的變化:
第一,第二次修訂中“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 萬元以上”,最新修訂為“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8000 萬元以上”
第二,第二次修訂中“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5項以上”,最新修訂為“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7項以上”
第三,第二次修訂中“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 億元”,最新修訂為“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5%,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 億元”
從兩次修訂指標來看,科創板將對擬上市企業分別從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應用于公司主營業務的發明專利數量,以及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等3方面標準要求提升,無一不是各板塊之間逐漸拉開遞次,科創屬性要求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的體現。科創板作為聚集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板塊,提高科創板入市門檻,不僅是為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表明市場以科技為抓手,邁向金融強國發展的重要決心。
對于此次科創板新規進行調整,記者從某華南地區券商投行負責人了解到,根據目前市場經濟情況,一方面,企業要達到調整后的硬性指標挑戰性加大,另一方面投行業務競爭同質化嚴重,在強監管下,中介機構被全鏈條問責,“看門人”責任也將被進一步壓實,業務開展有一定壓力。
距離新規修訂已有一周多,目前還在待審的IPO企業中有多少家是符合新規,又有多少家有撤否風險?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披露但待審核的IPO有74家,分別由21家券商保薦。從保薦機構來看,中小券商家數占近一半,有與頭部券商齊頭并進之勢;但頭部券商整體在保薦數量上仍占據優勢,馬太效應顯著,位居前五的券商分別為中金公司(11家)、中信證券(10家)、海通證券(9家)、國金證券(8家),以及華泰聯合證券(6家)。其中企業中輕長泰于2014年5月29日就開始申報,為最早,是由華泰聯合證券保薦。
(上圖為4月12日科創板新規落地后,仍待審的IPO企業,共計74家)根據最新修訂的科創屬性標準來看,大多企業在上述第二和第三條新修訂內容中都達到了要求,74家待審核擬上市公司均有7項以上的發明專利,但根據Wind數據,企業所獲發明專利是否是應用于主營業務并未標明,74家IPO是否都符合這一標準有待進一步的考察;此外,除了8家擬上市公司在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和近一年的營業收入金額上均未顯示數據外,剩余66家都滿足新修訂后“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提升至25%”這一要求,并至少滿足第二條其中一項標準。
74家待審IPO企業出現較大分水嶺的則是在第一條標準上得以顯現,對于修訂后“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8000 萬元以上”這一標準,45家IPO達標、6家IPO未顯示相關數據、剩余23家IPO未達標,其中投入額最低的是由國金證券保薦的IPO企業飛潮新材,投入金額僅為6.73萬元,與剩余都至少在千萬以上研發投入的企業相比,差距過大。
綜合來看,也有企業因兩條以上的標準不達標而處于危險地帶,分別是IPO企業善康醫藥和百多,值得注意的是,兩家IPO皆由國金證券保薦。根據Wind數據,前者不僅未達到第一條修訂內容,還未顯示第二及第三條標準的數據;后者則是三條標準相關的所有數據均未顯示,是否達標無法獲悉。
隱形獨角獸IPO終止,技術創新及產品開發存在風險
據統計,截至目前,年內科創板已終止審核16家IPO。4月17日,上交所因企業芯谷微及保薦機構國元證券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而對公司終止審核,這是繼科創板新規落地后,首家終止的IPO。
據記者了解,企業芯谷微是一家專注于半導體微波毫米芯片、微波模塊和T/R組件的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并向市場提供基于GaAs、GaN化合物半導體工藝的系列產品,圍繞相關產品提供技術開發服務。公司主營業務范疇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下的集成電路制造,曾獲得“2021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的榮耀。
招股書顯示,2020年到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440.84萬、9958.21萬、1.4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779.10萬、4262.62萬、5780.32萬元,擬募集8.59億元。根據主營業務收入分類,公司分別從芯片、模組和技術開發服務盈利,其中,芯片銷售收入占比較高。從2020年度到2022年度,芯片銷售收入分別為6,317.64萬元、9,556.40萬元和13,135.41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98.94%、96.36%和88.57%,可以說芯片是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技術創新實力對于科技型企業至關重要,但作為提供主要收入來源的芯片卻被披露存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的風險。公司產品芯片和模組主要應用于電子對抗、精確制導、雷達探測、軍用通信等國防軍工領域,在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方面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若公司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方面失敗,或對市場發展趨勢、下游應用發展方向未把握準確,那未來公司經營業績和業務拓展都將受到不利影響。
根據問詢函中,監管提出的17個問題大多則與股東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交易及關系、產品與核心技術未來發展情況等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第四大股東周殿閣所持有532.24萬股股份,2020年10月受讓了原股東睿創微納180萬元的出資額。監管在問詢函中也要求發行人對睿創微納轉讓出資額、周殿閣與睿創微納董監高等關鍵核心人物關系作出回復。
根據周殿閣的銀行流水及訪談記錄,周殿閣的出資來源為向其妹妹周雅琴的借款,而周雅琴曾任睿創微納的財務總監。根據周雅琴的銀行流水記錄及訪談記錄、睿創微納的公告,周雅琴作為原財務總監于睿創微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時以戰略配售的方式通過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認購睿創微納股票100萬股,借予周殿閣的資金則來源于減持睿創微納股票的投資收入。根據睿創微納的訪談,向周殿閣轉讓股權是公司的真實意思,也不存在公司核心人員代持的情形出現。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