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人工智能+”來了!“+”什么,怎么“+”?

“人工智能+”來了!“+”什么,怎么“+”?

新火種    2024-11-14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2024年全國兩會正在進行時,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個新關鍵詞引發熱議——“人工智能+”行動。

“人工智能+”,應該“+”什么、怎么“+”?國家開展這一行動釋放哪些信號?《兩會連連看》獨家專訪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和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

02:24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有何深意?

從去年的AI語言模型ChatGPT到今年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一系列AIGC(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內容)相繼問世、更新迭代,人工智能的影響面越來越廣,讓所有人直觀地感受到未來已來。

為了抓緊這把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中國始終在加緊布局。

人工智能,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之后歷年的報告中都是熱門關鍵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一系列事關這場數字變革的具體舉措,“人工智能+”這一新行動就是其中之一。

“人工智能+”,應該“+”什么、怎么“+”?

在雷軍看來,“+”就是“各行各業+各種應用場景”,把人工智能有效應用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

除了對產業深度賦能,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還將對科學研究范式和技術創新起到推動和助力,讓每個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發揮想象力、創造力,成為更有競爭力、能夠開拓未來的新人類。

中國如何發揮優勢

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顯示,2012年到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50.2萬億元,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41.5%。

報告顯示,2012年12月到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從5.64億增加到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升至76.4%。

在人工智能產業爆發的機遇窗口,中國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獨特優勢在哪里,挑戰又是什么?

談到發展優勢,劉慶峰和雷軍在回答時都提到了相同的關鍵詞——國家戰略的布局規劃、規模巨大的應用市場、持續加強的科研力量。

“中國有巨大的應用市場、巨大的工程師紅利,政府和國家都特別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這使我們在人工智能領域保持持續領先。”雷軍說。

劉慶峰認為,中國從企業到產學研合作過程中形成了很好的基于數據驅動場景應用迭代的機制;在移動互聯網數據采集和回流方面有著很好的信息基礎設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跟社會科技力量結合起來,在顛覆式創新和前瞻式創新上形成突破,這些優勢都使得在新一輪通用人工智能競爭中,中國有信心快速跟進。”

關于現實挑戰,基于不同角度,劉慶峰和雷軍在采訪中分別闡述了自己的思考。相同的是,從兩人的回答中都能感受到來自中國科技企業的信心和決心。

劉慶峰直言中國不能僅僅局限在做行業模型、應用場景,必須要在大模型的底座能力上迎頭趕上,要有代表中國、可以對標美國最好水平的通用大模型的底座。“我覺得這是最大的挑戰,但我們非常有信心把這件事情做成。”

雷軍表示,培養人才、對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的研究突破是當務之急。“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要建立全國一體化的算力平臺,這是個大好消息,可以幫助中小企業進入人工智能賽道,對國內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擁抱“人工智能+”

培養想象力、創造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我國將突破30萬億元。

我國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正在為各行各業帶來全新賦能,為企業與個人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雷軍認為,著眼未來,政府、企業和個人都需要主動擁抱人工智能,要有一顆包容的心。

在劉慶峰看來,年輕人是最能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的人群。“年輕人學習能力強,好奇心強,充滿想象力。一定要去了解人工智能正在發生的事情,只有真用了才會找到感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之上,要有意識地培養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監制|李浙

策劃&編導|柴婧

總臺記者|許夢哲 尹一男 吳俊 張慧

撰稿|馬瑋璐

剪輯|蔡斯良

包裝|潘楊

校對|高少卓

圖片|視覺中國

責任編輯:潘振林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