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入局,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進展到哪了?
近期美股機器人賽道火爆,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獲得高估值,高科技公司紛紛加入,AI行業與人形機器人融合發展加速,目前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進展到哪一步?
光大證券在周四的報告中進行詳細介紹,人形機器人已在硬件上突破運動控制能力,正結合AI大模型實現更多的功能。
美股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機器人行業,隨著AI大模型發展迭代,其已成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而同時人形機器人也是AI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
展望未來發展,光大證券指出未來三大發展方向:一是硬件突破瓶頸,運動性能和靈活性提升;二是軟件算法,“具身智能” 為人形機器人通用性賦能;三是商業化,產品上市進程激昂加快。
最新進展:運動控制能力有所突破光大證券指出,從最新進展來看,人形機器人廠商逐漸突破硬件瓶頸,機器人的操作能力和移動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如Figure機器人具備行走能力、特斯拉Optimus-Gen2相比第一代運動性能提升。
其次,結合AI訓練人形機器人成為發展方向,Figure與OpenAI合作開發下一代人形機器人的AI模型;特斯拉采用自研FSD控制系統;1X與OpenAI合作開發具身學習模型。
主要海外機器人頭部公司包括,初創企業Figure、特斯拉、波士頓動力、挪威企業1X Technologies以及備考亞馬遜的Agility Robotics。具體來看:
Figure:具備領先理解與學習能力?與OpenAI合作開發下一代機器人AI模型公司推出的首款人形機器人 產品命名為Figure 01,已經具備端到端學習能力和行走能力。Figure利用多模態大模型賦能加速機器人迭代,與OpenAI合作開發下一代人形機器人AI模型,使用微軟Azure云服務搭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存儲數據等。
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技術進步迅速?FSD+Dojo為訓練提供技術底座特斯拉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其FSD(全自動駕駛)已經具備“端到端”的能力,使特斯拉擺脫了代碼的限制,接下來只需要在數據和算力兩個層面進行突破;而在算力方面,拉Dojo超算中心,由一萬個英偉達H100GPU組成,能提供340 FP64 PFLOPS的峰值算力。
波士頓動力:深耕多年,機器人硬件技術積累深厚?波士頓動力在于人硬件技術領先,動作靈活性優于同業水平,但產品商業化落地存在瓶頸。未來公司未來發展關鍵在于產品商業化落地,AI大模型或許將為公司帶來新增長機會。波士頓動力此前宣布地將ChatGPT與Spot相結合,開發出了一種會說話的導游機器狗。
1X Technologies:第一代人形機器人EVE已經成功實現商業化EVE的核心優勢是率先在醫院后勤領域、安保領域實現商業化,硬件創新方面包括自主開發Revo1伺服電機和下一代雙足人形機器人NEO,同時開發“具身學習”和“共享自治”增強人形機器人的學習能力。
Agility Robotics:致力于實現商業化人形機器人量產Agility Robotics背靠亞馬遜,機器人產品Digit主要面向工業場景。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并已進入亞馬遜物流中心“實習”,且擁有高達97%的任務完成成功率。
光大證券指出,AI大模型的強大算法能夠大大提升訓練機器人的效率,同時人形機器人作為一種新興智能終端,也是AI技術重要的下游應用之一,美股科技巨頭紛紛布局機器人。
英偉達成立GEAR實驗室聚焦具身智能大模型研究,具身智能已有Eureka、Voyager、MineDojo、VIMA等成果。同時,英偉達利用模擬器擴大真實世界數據集,加快機器人AI化進程,同時提供端到端Isaac、Jetson機器人開發平臺,結合生成式AI來支持大規模訓練、開發和部署AI機器人。
谷歌發布RT-1、RT-2機器人模型,這是機器人首次通過龐大的、 多樣化的、任務無關的數據,展現出泛化性,執行了一些未曾見過的任務。
Meta的V-JEPA模型通過觀看視頻教會機器理解和建模物理世界,讓人工智能有能力通過形成其周圍環境的內部模型來規劃、推理和 執行復雜的任務。
展望未來,光大證券指出,人形機器人發展潛力巨大,未來重點方向在硬件+軟件+商業化:
首先來看硬件方面,當前零部件的尺寸、重量以及性能不能滿足機器人廠商需求,未來能提升的兩種路徑是(1)縱向合作,上游廠商滿足下游需求;(2)自主研發,機器人企業自主研發硬件核心技術。
其次量產能力和商業化方面,量產降本能力看好特斯拉,預計特斯拉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將會領先其他機器人企業。因為人形機器人降本路線需要制造工廠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特斯拉此前生產并銷售自動駕駛汽車,可遷移的生產經驗是其擁有的優勢,
商業進展上,預計許多人形機器人將會在近幾年快速將產品投放進市場,首先在物流倉儲等領域布局,逐步成熟后再轉向家用,家用人形機器人前路漫漫。
最后是軟件算法方面,“具身智能” 為人形機器人通用性賦能,通過在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學習和進化,達到理解世界、互動交互并完成任務的目標,但仍面臨算法、工程技術、數據、場景和復雜軟硬件等的諸多挑戰。
本文選取自《美股科技巨頭紛紛入局, AI大模型將推動機器人商業化落地》,分析師(付天姿 執業證書編號:S0930517040002)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