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新火種    2024-06-08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大模型爭相降價下,AI應用的門檻真的降低了嗎?

答案還真不一定。因為除了價格門檻,AI大模型還有應用門檻。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具挑戰性。

B端業務場景向來以“繁、雜、難”著稱,大模型想要落地,絕非易事。

如何在千頭萬緒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下腳”?低代碼,逐漸進入了各方視野。

事實上,低代碼自誕生以來,一直因其應用場景邊緣化而飽受爭議。而通過自然語言交互就能自動生成代碼的大模型推出后,唱衰低代碼之聲更甚,但事實到底如何?一些“敢吃螃蟹”的行業老兵們給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

他們認為,低代碼與大模型融合后,大模型為低代碼注入了“靈魂”,使機械工具一躍變成智慧助手。而大模型則借低代碼“小、輕、快、準”的特性,將觸角伸到了萬千真實業務場景里,走進了中小企業的‘尋常百姓家’。

“低代碼不再‘呆板’,大模型不再‘高冷’,兩個乍看水火難容的技術,最終反而一同推動了AI普惠。”

低代碼+大模型:破開B端場景繁雜難的“銅墻鐵壁”

企業在發展,業務在擴大,數字化需求也在蹭蹭上漲,但相應的數字化工具卻經常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這是國內大多數企業,尤其高成長型企業面臨的困局。

作為一家成立了13年,主營國際物流的公司,環世物流對此感受頗深。

其數字化運營總監李剛告訴,在“以更小成本,更快速度,對高速奔跑的業務進行數字化改造和提效”這一過程中,環世物流走過了一段“打怪升級”之路。

2020年,與大多數中小公司一樣,環世物流選擇從簡單的低代碼工具入手,做一些簡單的表單和審批流,實現一些簡單的數據收集、統計和業務協同。

但僅用了一年后,就發現“不夠用”了。當時公司業務高速擴張,要搭建海外倉儲系統,需要進行一些輕應用搭建,卻遇到一個兩難困境:

外購系統的話,需要支付的費用高昂;

自研的話,當時公司研發人員有限,能否做出來、能否做好,都存在不確定性,并且要花費的人力、時間成本也比較大;而現有的低代碼工具功能又不足。

一時間,找到一款好用、易用的數字化開發工具,成為公司業務發展的燃眉之急。

“經過一番調研、篩選,我們最后選擇了釘釘的宜搭。最終只用了五分之一的人員投入和時間投入就把場景給配置起來了。”李剛回憶道。

最近這兩年,走過了“輕應用”搭建階段后,環世物流的數智化又開始進入“更重”的階段。

此時,所面臨的問題也愈發復雜了。

李剛告訴,“客戶詢價”是環世物流業務鏈條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場景。整個流程會涉及三種角色:客戶、銷售、航管(環世內部“價格管理”的角色,負責對接船運公司等承運商)。

在售前環節,客戶將需求告知銷售,銷售作為中介,分解客戶需求之后向航管咨詢。航管從承運商報價單中,找到符合需求的路線報價方案,再返回給銷售,最終給到客戶一個完整方案。

然而,詢價的復雜之處在于這是一個涉及“1對N”的溝通場景,由于每個港口、每條航線的航管都不一樣,所以一次“客戶詢價”,往往需要銷售溝通多個航管,經過多輪溝通、比價、篩選,才能給到客戶最優方案。這一過程費時費力。

在此之前,為了提效,環世物流自主使用過一個信息系統,但由于使用不便、信息完整度不高,導致銷售和航管主要還是選擇通過線下面談或電話溝通,效率極低。而且航管每天也要面臨大量銷售的咨詢,承運商的線上價格又是實時更新,導致航管和銷售之間的協同常常產生摩擦,關系緊張。

直到2023年,隨著釘釘AI助理的發布,大模型成為了環世物流破局的利器。

李剛和同事們經過一番梳理后發現,“客戶詢價”場景中,整個流程的低效體現在四個方面:

1)運價信息滯后。傳統運價查詢方式依賴人工溝通、運價數據更新頻繁且不統一,容易導致貨主和物流公司獲取的信息不準確,影響業務決策。

2)詢價耗時久。運價結構復雜,難以快速比較和選擇最優方案,需要人工篩選,非常費時。

3)運價整合難。承運商眾多、信息整合難。

4)報價效率低。計算方式復雜、人工出錯率高、輸出格式不統一、客戶體驗差。

針對這四大痛點,基于釘釘AI助理,環世物流打造了“掌柜助手”。

李剛告訴,“掌柜助手”通過釘釘AI的智能語義解析,能夠精準獲取到銷售的實際需求,實現上千家國際物流企業和船舶公司的線上實時價格匹配。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如今,銷售同事只需要跟AI助理簡單對話,就能獲取到包括合適價格、承運公司在內的最佳方案。而且銷售還可以增加一些篩選條件來鎖定需要的運價。”李剛補充道。

“不僅如此,最終基于篩選的運價,‘掌柜助手’還可以生成符合企業自定義模版標準的企業報價單,并一鍵分享給客戶,提高業務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客戶體驗。”

至此,通過對低代碼、大模型的相繼運用,環世物流在B端業務繁、難、雜痛點的“銅墻鐵壁”上,撕開了一道口子。

“老屋翻新”,傳統應用也能一鍵AI化?

如果說,低代碼降低了企業的數字化門檻,那么低代碼引入大模型就是更進一步,直接降低了企業應用AI的智能化門檻。

上個月,釘釘宜搭AI助理又進一步能力升級,通過提供開箱即用的低代碼,讓企業能夠快速、低門檻為傳統應用配備上AI助理,使存量應用一鍵AI化,實現“低代碼+大模型”雙劍合璧。

就好比建造新居通常比翻新老宅來得容易。相比新搭建的應用,不少企業在處理存量應用的數智化問題時,往往會面臨更多棘手難題。

存量應用的數智化改造常常涉及更龐大、更復雜的工程量,經常是千頭萬緒,無從下手。因此,基于原有軟件系統,采用低代碼和大模型,進行階段性、漸進式的數智化改造,更符合大多數企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

環世物流也借此機會實現了大模型數字化應用的再次升級。

李剛告訴,環世物流的信息化部門不僅為集團提供數字化支撐,同時也對外出售軟件,賦能其他中小物流企業,所以也面臨銷售管理的問題。

“我們對訂單成交后的管理有更高要求,如客戶滿意度、新增需求、跟進情況等,更偏向成交后的訂單生命周期管理,但市面上的CRM大多功能都是服務于售前流程,缺乏對訂單成交后的業務流程管理能力,因此難以滿足我們的需求。”

后來,當釘釘在低代碼平臺“宜搭”中引入大模型后,環世物流僅花費一周時間,就用宜搭低代碼自主搭建了一套CRM的銷售管理系統。所不同的是,這套系統可以覆蓋訂單從售前到售后的全生命周期。

現在,環世物流的銷售只需向宜搭AI助理簡單提問,就可一鍵獲取銷售情況的數據分析,并生成BI卡片,獲取更智能、更精準、更有效的分析數據結果。例如,銷售向AI助理詢問“幫我查詢下某某的客戶拜訪情況”, 宜搭AI助理便能夠將“拜訪情況”轉化為該銷售習慣拜訪地區、拜訪客戶喜好、拜訪時間統計、拜訪次數分布、拜訪形式和拜訪目的等數據指標,然后進行數據庫查詢,并返回有效分析,為企業決策提供數據分析支撐。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只要7天,我們就用低代碼+AI助理,搭建出了一套CRM業務系統并獲得BI數據分析的能力,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擁有近 20 年行業經驗的李剛也不禁發出感慨。

無獨有偶,深圳航空對此頗有感觸。

深航銷售平臺的業務負責人史炎平曾講述過這一過程。

據他介紹,此前,深圳航空已經搭建有機票分銷系統“深航銷售平臺”,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雖然提供了培訓以及使用了傳統的手冊和知識庫,但是由于功能迭代頻繁,營業部、坐席人員調整,每天仍需要通過大量人工問答獲取信息,效率不高,溝通成本巨大。

同時,一線銷售人員需要查詢訂單票據信息時,需要通過登錄深航銷售平臺系統中查詢,信息同步不夠及時便捷,系統中沉淀的大量數據也沒有最大程度地發揮價值。

怎么辦?今年以來,經過數次調研,深圳航空營銷委使用釘釘宜搭AI助理、釘釘宜搭互動卡片以及業務接口搭建了“深航AI銷售幫手”(簡稱“深航銷幫”),專門針對深航營銷場景的痛點進行了定制化開發,解決了銷售系統保障、信息觸達、經營監控、銷售預警、知識管理等難點。

據史炎平介紹,“深航銷幫”集成宜搭搭建的銷售管理系統“云銷平臺”,打通多個內部銷售相關系統,為員工觸達和使用這些數據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入口:

“你用自然語言詢問‘系統最近的出票時間是什么?’‘近12小時出票情況如何?’等問題,這個Agent就會調用接口,實時查詢,并以圖表形式顯示相關數據,通過Agent對接知識庫解答用戶的常見問題。”他補充道。

降價潮背后:大模型落地門檻真的降了嗎?

此外,據史炎平介紹,該Agent還能為非系統用戶提供訂單票據查詢等服務。

也就是說說銷售人員無需經過系統用戶中轉,就可直接向AI助理提問“XXX機票/訂單的出票代理人是誰?具體信息如何?”,而AI助理收到需求后,會直接查詢B2B系統的出票數據,返回所需票據信息。

在這次項目的升級改造中,史炎平發現,用戶的需求實際上是不斷進階的:

“最開始,用戶希望手工的活兒能通過系統解決(IT系統),后來希望工作可以隨時隨地的做(低代碼),再后來又覺得入口太深、操作麻煩,現有應用也過多了,希望有一個應用能夠解決所有問題。此時,低代碼+AI,以智能互通之能力就派上了用場。”

而需求進階的背后,本質上是效率的進階、數智化深度的進階。

“我們用‘宜搭+AI’忙活了三年,從各種系統、各種應用齊上陣,到現在一個AI助力,實現了應用從入門到消失。”史炎平話鋒一轉笑道,“當然應用不是真的消失,而是在隱藏在后臺,低調、絲滑地實現著業務邏輯。”

看似降維打擊,實則升維賦能

實際上,在2022年底大模型問世之初,低代碼和大模型的關系并不像現在這般融洽。

大模型剛出現時,不少人都在擔憂:大模型對低代碼會是一種降維打擊么?畢竟,如果通過自然語言與大模型進行交互,就能迅速生成應用的話,那以“拖拽組件、點擊配置和圖形化界面”立身的低代碼的部分功能將被取代。

但后來,隨著落地實踐的展開,大家發現,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低代碼和大模型是天作之合:大模型為低代碼平臺提供了更深度的智能支持,而低代碼為大模型提供了更快捷高效的落地渠道。

一個通俗的比喻是:大模型和低代碼可以相互成就,前者為后者注入了“靈魂”,后者為前者鋪就了一條落地“高速路”。

在不少用戶看來,沒有AI大模型加持的情況下,低代碼的本質仍是一個開發工具,雖然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創建一些輕量級應用,但不管從交付體驗,還是實際操作效率上來講,都只能被當成一個機械表達、機械執行的工具。

而引入大模型后,低代碼就從“機械工具”一躍升級成了“智能助手”。大模型作為一種底層技術,有著更強的自然語言理解和數據處理能力,被整合進低代碼平臺后,進一步提升了低代碼的效率和易用性。

反過來,大模型想要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賦能企業,實現AI技術普惠,低代碼技術無疑是一個關鍵的突破口。

AI技術在處理復雜場景和任務方面的潛力巨大,但這依賴于海量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和計算能力的顯著提升。

特別對于B端產業,企業提供的海量、多樣化數據,能夠極大地優化大模型的內部參數,讓模型學習到更多特征和模式,從而在各種B端場景中展現出更強的泛化能力。

而低代碼正是深入這些海量場景和數據的“觸手”。在將近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低代碼在利用自身“小、輕、快、準”的特點,支撐了海量數字化場景,而這正是大模型迭代、落地所需之土壤。

B端產業的AI普惠注定是一個“長坡厚雪”的歷程,而低代碼和大模型,正在以攜手之勢,加速這一進程。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