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次資本市場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注入動力
日前,圍繞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磅會議接連召開,研究部署相關工作:9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深刻分析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階段性特征,扎實做好各項重點工作,全面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9月22日至9月23日召開的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提出,要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全面推動工業綠色發展。
“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動力與活力的增強需要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可以為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快速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技術水平,提高新型工業化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此外,資本市場的股權激勵和聲譽效應助力企業更好地吸引社會資本和創新人才,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多板塊聚力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期,同時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形勢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風險,在此背景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成為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
在此過程中,我國資本市場在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后,多層次板塊架構愈加清晰,助力不同行業、不同成長階段企業加速成長的同時,在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積極效用,持續推動我國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其中,借助資本市場平臺,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實現了并購重組的提速,產業集中度得以提高,從而提升了傳統產業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以2023年為例,據證監會官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年內共有15家企業并購重組申請已注冊生效,包括8家主板企業、2家科創板企業和5家創業板企業。其中,隸屬于制造業的企業有9家,占比達60%。
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向記者表示,并購重組是傳統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手段之一,相關企業可以擴大自身規模和實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同時,通過并購重組,有關企業還可以獲得被并購企業的技術和品牌等資源,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此外,得益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以及多元化包容的上市融資條件,不同行業、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得以獲得持續融資支持,從而有助于相關企業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從今年融資情況來看,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9月25日,年內共有24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IPO合計募集資金達3052.03億元,分別占年內新增上市企業的93.85%和95.08%;從再融資情況來看,年內共有7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通過增發方式募集資金達585.39億元、1家企業通過配股方式募集資金3.78億元,以及61家企業通過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638.06億元,再融資總額合計達1227.23億元。
在何曉宇看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可以匹配不同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企業的發展往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通過多元化包容的上市條件,可以支持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獲得資金支持,助力其業務擴張等;同時,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發行條件的進一步精簡將助力企業獲得持續資金支持,幫助企業進一步開拓市場。
錨定創新動力
引導資金持續注入
事實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本質是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創新也就自然成為新型工業化順利推進的根本“驅動力”。而資本市場作為連接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重要樞紐,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方面“當仁不讓”。
一方面,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等板塊及市場功能定位明確,有力支持一批科創類企業加快發展壯大,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日益發揮。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年內260家新上市企業中,選擇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的企業分別有61家、97家、58家,合計達216家,占比逾八成。
“企業科技創新過程往往是一個長期過程,且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武澤偉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則對于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有著支持作用,從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到監管,從天使輪到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企業將獲得全階段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助力其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借助市場化機制,實現風險、收益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分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生產要素集中流向高效率領域,進而為創新提供幫助和激勵。
另一方面,我國資本市場持續豐富創新型金融產品、引導多種創新投資模式,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關鍵領域聚集。
例如,9月22日,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華泰瑞柏基金同時上報科創板100ETF。據悉,作為繼科創50指數之后發布的第二條科創板寬基指數,科創100指數權重股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新一代增長引擎,研發投入強度較高,與定位大市值的科創50指數形成互補,充分彰顯高成長性。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科創100成份股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22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69億元;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到156億元,同比增長16%,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3%。
田利輝認為,科創100ETF的推出使資金和資源向高成長性、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傾斜,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可以促進相關上市公司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