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盛會匯聚全球“腦力”上海穩步邁向國際科創中心
滴水湖畔,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官宣如約亮相,百名“頂科”將齊聚上海,迎來最大規模線下聚首;張江科學會堂,浦江創新論壇舉辦的全球技術轉移大會釋放數百億元需求,面向世界“揭榜掛帥”;四葉草中,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老驥伏櫪”,近千項新技術悉數登場……
僅僅9月,上海多個會展地標,全球“腦力”激蕩,一扇扇與世界聯接的全球科創“窗口”,讓頂級科學家、企業家、學者院士們紛至沓來,不僅為上海帶來全球智慧與先進理念,也向世界展示上海創新發展、邁向國際科創中心的努力和成績。
上海發起,
這些大科學計劃測寰宇尋微塵
平常人們體檢,最多幾十項檢查,但在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中,志愿者需要在兩天一夜中檢測2.4萬項表型。目前,已有20個國家的科學家加入這一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研究。
“通過科學的手段,認知疾病的本質。”在不久前召開的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發起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上海是創新策源地,其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大量的表型分析,構建未來生物醫學研究的“導航圖”,讓未來的研究者不需要在黑暗中摸索。
人類歷史上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一個大科學計劃是人類基因組計劃,規模相當龐大,花了整整10年時間,在2001年正式宣布完成。而從基因到表型的深入,需要一個新的國際合作計劃來牽引。
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的倡議最早于2015年正式提出;2016年,召開首屆國際人類表型組大會,提出核心任務和路線;2018年成立國際協作組,科學界正式啟動。“大科學計劃就像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要有一個科學的共同體,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金力說。
上海已經成為多個前沿領域的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發起地,在創新策源上扛起大旗。科學家們在人體的極小維度上、在宇宙的極大尺度間,既探乾坤大、也憐草木青。
“只有中微子可以穿越整個地球,每一秒鐘有百億個太陽中微子穿越我們指甲蓋,其他粒子都辦不到。”在2023年浦江創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學者”徐東蓮說。她和團隊發起了南海中微子望遠鏡計劃——“海鈴計劃”,在3000米深的海底,接收“宇宙來使”中微子的敲門。
創設于2008年的浦江創新論壇,如同一扇觀察中國與世界創新同進的“浦江之窗”,始終以創新為名、向全球開放。
“只有建設創新網絡、把握未來趨勢、培育青年力量,才能更好服務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上海市科委主任駱大進說。
上海搭建,
這些創新平臺向全球募新友覓新知
9月20日,正式官宣: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約百位海外頂尖科學家、逾百位中外優秀青年科學家以及國際組織嘉賓代表確認,將線下出席今年11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是論壇舉辦以來“頂科”最多的一次。
這一源于滴水湖、興于黃浦江、面向太平洋的會議,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交流和創新合作平臺。
發端于這一論壇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也正式揭曉,“智能科學或數學獎”和“生命科學或醫學獎”兩個單項獎共產生5位獲獎者,來自英、美、意、俄等國家。
兩個獎項的揭曉,讓“凸優化”“核小體”等冷門的基礎科研詞匯,進入大眾視野。獲獎的盧格教授說,她將獲獎典禮視作“核小體”研究的盛大慶典,希望能將優美而具有標志性的“核小體”雕塑擺放在舞臺中央。
尚未有科學家因為“核小體”相關的研究成果問鼎諾獎。“我們既打造獨一無二,又不會特立獨行。和其他科學大獎一樣,我們也在踐行‘鼓勵基礎科學這件難而正確的事’。”頂科協獎有關負責人表示,那些為基礎科學負重、為人類謀福祉的前行者就是獎勵對象。
無論是頂尖科學家大獎“出圈”,還是全球技術轉移大會等平臺上技術全球流動交易,都在說明,中國創新正在與世界同進。
全球技術轉移大會上,中國商飛大飛機創新谷、阿斯利康、微創醫療等企業釋放3381項創新需求,意向投入資金超250億元。從大飛機到小芯片,從技術展示到人才需求,線下展區設置18個國家和地區主題館,600余個高校院所的待轉化成果亮相,2萬余項科技創新人才崗位需求發布。
“前沿技術正在改變臨床醫學,我們這次在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布了十余項創新需求。”微創醫療知識產權高級副總裁張麗紅說:“期待與全球的技術達人碰撞交流,共同開發一些獨家、有創意的新產品,解決病患需求。”
上海奮進,
國際科創中心從建框架轉向強功能
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牽頭、最新推出的通用大模型“書生”,不僅是考試界的“學霸”,更是多行業的智能“助手”:在書生體系下,“浦語”高考表現突出;“天際”實現100平方公里城市實景三維建模;“萬卷”開放中文高質量語料讓大模型讀“萬卷”少“胡說”……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助理王延峰介紹,作為高質量的語料庫,“書生·萬卷”在發布兩周時間內達到18萬次下載量,創國內大模型整體興起后公開的單體數據集下載量之最。
一個個具有傳統詩意的中國名字,承載著大模型這一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的創新夢想,向開源進發,促應用、建生態。上海在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過程中,不僅在通用技術上下功夫,也注重更多搭“基建”的工作。
自東向西橫跨上海,鏈接全球的科創盛會不間斷接力,凸顯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正在從“建框架”邁向“強功能”,進入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新階段。
數據顯示,9月19日至23日在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下了多項新紀錄:瞄準“新型工業化”,總展覽面積超30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超2800家,發布新品超1000個。而且,與會國際品牌占比達30%,超過了2019年的高峰。
聚焦高端裝備制造,“國之重器”在工博會上大放異彩。上海聯影醫療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敏說:“中央將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升到關系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戰略高度,讓我們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決心更大、底氣更足。”
從張江到世博,從四葉草到滴水湖……通過一場場頂流盛會,上海正在打造更多面向世界的科創“會客廳”,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堅定邁進。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