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押注人工智能戰爭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9月23日刊發題為《華盛頓押注人工智能戰爭》的文章,作者是沙揚·哈桑·杰米。全文摘編如下:
縱觀人類歷史,技術進步已經轉化為軍事實力。在多數情況下,那些能更快、更有效地將新技術融入本國軍隊的國家都獲得了相比對手的顯著優勢。對人工智能來說,情況可能也是如此,美中兩國目前正陷入一場爭奪全球人工智能優勢的競爭中,而這場競爭很可能決定未來的全球格局。
美國堅信這一點,這從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凱瑟琳·希克斯在今年8月28日的講話中可見一斑。她的講話之所以意義重大,主要原因在于其對美國軍方關于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以及技術創新的戰略思考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
希克斯發表演講的核心內容是美國國防部打算建立一支“數據驅動、人工智能賦能的軍隊”。人工智能在過去幾年里非常流行,其實幾十年來,各個大國一直都在研究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到軍事領域。從2014年美國宣布第三個“抵消戰略”開始,它就一直在為將人工智能納入軍事領域打基礎。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2021年的報告或許最能說明問題。報告說,國防部遠未做好“人工智能方面的準備”。報告還敦促國防部在2025年前大幅增加投資,“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作戰的方方面面”。希克斯的講話也是基于這一思路。
希克斯宣布了“復制器”無人機項目。她稱該計劃是國防部的一項新舉措,旨在快速研發和部署“可蜂擁打擊敵人的低成本海陸空無人機群”。她表示,這是一個“大賭注”,可以抗衡中國最顯著的優勢——即有能力把大量武器平臺和人員帶上戰場。美國國防部希望充分利用“各領域低成本可消耗的自主系統——這些系統成本較低,火線上的人員更少,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更新或改進”。
這一計劃將把重點放在“小型、智能、廉價、數量眾多”的平臺上。希克斯說,“復制器”項目的近期目標是讓美軍“在未來18到24個月內,在多個領域部署數千個規模的低成本可消耗自主系統”。
首先,自主系統的規模非常大,它們將適用于各個領域。鑒于美國目前是全球的技術中心,美軍廣泛使用自主系統可能會迫使其他國家也采用此類系統,以保持戰略均勢。自主系統可能也會擴散到美國的盟友和戰略伙伴。
其次,更重要的是未來18到24個月這一既定時間表。這相當令人擔憂,尤其是考慮到人工智能倫理和監管方面的問題愈發嚴峻。盡管美國聲稱要在“復制器”項目中對人工智能采取“負責任與合乎倫理”的態度,但這一既定時間表讓人難以相信這些說法。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很可能已經為這一項目努力了相當長的時間,因此會有具體的規則來降低將人工智能納入軍隊的風險。然而這些規范和法規將如何具體影響一場危機,還得另當別論。
最終,未來的戰爭將具有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賦能的特征,而且在許多方面已然如此。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將人工智能融入自主軍事系統的潛在危險。鑒于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及各個大國對其軍事應用的重視,將人工智能納入各國軍隊不過是早晚的事情。希克斯在講話中提到了“復制器”項目對美軍速度和規模的影響,這很可能就是未來戰爭的特點:快速進行,人類作戰人員與許多自主系統并肩作戰。雖然對某些人來說,這似乎是一種更有效的作戰方法,但自主系統帶來的戰爭升級風險也可能太大了。(編譯/楊雪蕾)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