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新火種    2024-04-19

“大模型技術只是升級不是革命,宇視選擇走裝備大模型化的路線。”

在宇視科技CEO張鵬國看來,上一個深度學習時代,“AI+產業”與“產業+AI”的路徑之爭中,“產業+AI”最終取得了勝利。在大模型時代,這個邏輯將依然成立。

從2023年大模型興起以來,整個行業都被“焦慮”和“機會”所圍繞:大家興奮于大模型帶來的新能力與新機會,同時也焦慮于模型背后的龐大參數與高昂成本。

從行業特征來看,通用大模型只可能是少數科技巨頭的疆場。提供更低成本、貼近更精準需求的行業大模型,已經成為企業謀求商機的更佳路徑。

然而,要用大模型實現對千行百業更加精準、深度的賦能,繁榮生態,才能擺脫對未來增長的焦慮。

今年是宇視渠道營銷變革的第二年,受邀參加4月16日于烏鎮舉辦的2024宇視合作伙伴大會,宇視將核心主題從去年的“生態為先,繁榮共生”,進一步轉變為“生態共榮,蓄力遠行”。

堅信裝備大模型化,在最新發布的行業大模型“梧桐2.0”上,宇視已開啟與合作伙伴在邊端云上的進一步探索和落地。

大模型時代,什么是好的商業模式?

上一個AI時代,賣算法的商業模式沒能實現閉環,以AI四小龍為代表的公司,最終在海大宇等做硬件設備的公司前敗下陣來。

正如以往的“AI+產業”與“產業+AI”之爭,目前圍繞大模型也有兩類公司在做技術的迭代。

一類是大模型公司,以技術底座為入口,尋找賦能軟件工具或硬件設備的機會。

目前中國許多新成立的創業公司,走的都是“大模型裝備化”的路徑,本質上仍是“AI+產業”。

另一類是原本做軟件工具或硬件裝備的公司向大模型化方向發展。

比如微軟最初提供軟件工具,如今正在試圖用大模型改變操作系統和交互體驗,再比如宇視作為AIoT設備供應商,如今已發布行業大模型“梧桐”,為行業開放產品底層能力,這類公司依然秉持“產業+AI”的發展方向。

在后者看來,大模型技術雖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技術變量,但其本質上只是一個加強版本的AI算法,沒有辦法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技術不是目的,最終還是要為解決產品化、工程化問題而服務。

作為AIoT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宇視將“裝備大模型化”拆解成了三個關鍵的步驟:

一是軟件硬件化,解決的是產品長尾需求和碎片化需求的問題;

二是硬件裝備化,解決的是工程化的問題;

三是裝備序列化,解決的是產品更新迭代,匹配不同行業需求的問題。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在碎片化場景落地挑戰加劇的現實下,宇視堅定選擇“裝備大模型化”,也遵循著深刻的產業邏輯。

首先,客戶群體和渠道群體不變。

在AIoT領域,宇視已經建立起了完備的客戶群和銷售渠道,宇視要做的并非換一個賽道,而是借助大模型技術,一邊通過產品的更新迭代,讓老業務煥發生機,一邊通過解決傳統AI解決不了的問題,發掘新興業務,從而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和市場挑戰。

其次,營銷基本盤不變。

宇視的市場定位、品牌定位、渠道建設等基礎架構和策略不變,對視頻價值的認知依然堅定,借由大模型的出現,尋找的是以更低成本挖掘海量視頻所蘊含的豐富價值的機會。

再者,技術平權會降低大模型技術的應用門檻。

隨著通用大模型開源成為明顯趨勢,必將為全行業帶來一次影響深刻的技術平權。這意味著宇視這類走“裝備大模型化”路線的公司,在開源的通用大模型的基礎上,疊加各細分行業的訓練數據、細分場景需求、管理模式及運營模式的需求,就可以構建行業大模型。

最后,是強大的工程落地與交付能力。

相較而言,“裝備大模型化”的公司,由于本身就出身于產業,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擁有成熟的產品體系能力,對產業的理解和把握更具備優勢,而這恰恰是“大模型裝備化”的公司所欠缺的。

在吸取了上一個AI時代教訓后,大模型時代,相較于技術突破與廠商競爭,如今大家將目光更多投向了落地。

與此同時,來自碎片化場景、工程能力上的挑戰,隨著大模型技術的來臨并沒有得到改變,也變得更加突出了。

因此,對于宇視這類做硬件設備的企業及其合作伙伴來說,做行業大模型,走裝備大模型化的路線,是更好的選擇。

從邊緣側到端側,大模型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在政策支持設備更新、傳統安防設備大模型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背景下,所有設備都值得用大模型重新做一遍。

問題在于,應該從何處著手?以及如何一步步實現這個目標?

企業首先需要想清楚的是,大模型時代,要先從“邊端云”哪一側開始發力。

張鵬國表示:“大模型技術是AIoT行業當下最大的技術變量,必定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市場機會點。一個大的機會點就是大量在網產品的更新迭代。借助于行業大模型技術,邊、端產品有望用更低的成本,在某些細分場景實現更好的應用效果。”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宇視首先選擇了邊緣側,作為“裝備+梧桐”的第一落地點。

目前,端側主要是小模型為主,云端主要是行業大模型,從模型參數量和推理算力成本來看,邊緣側的大模型更有可能會率先落地,隨后便是端側的更新和改造。

基于“梧桐”大模型,目前在邊緣側,宇視已經發布了AI NVR、AI BOX、AI控制器和AI互動發布屏等一批“裝備大模型化”產品;在端側,也發布了基于“獵光2.0 -AI-ISP”圖像引擎的AI全彩感知終端產品。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技術進步催生了更多非安防場景,企業需要明確先從哪個行業發力。

宇視的判斷是文教體行業,這一點也直觀地表現在宇視的會場上,展示了非常多的體測類產品,如如用于校園AI體育的室外AI體測一體機、室內AI體鍛屏等。

文教體行業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用戶基數與市場空間足夠龐大。體育強國建設目標下,體育產業愈發火熱,且日益多元化、細分化。首當其沖的便是校園體育,學校提升體育重視程度,提高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文教體產品的價值在于,可以把孩子們從題海中撈出來,把中年人從文山會海中拽出來,把老人們從過度治療的醫院中救出來。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此外,從對于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來看,相比于以往安防等對視頻有高精度要求的場景,文教體行業對于精度沒有過于嚴苛的要求,因此為大模型技術的迭代留出了空間。

找到支撐大模型時代發展的關鍵行業,也十分重要。

對信息和能源的利用效率的提升一直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兩條主線。在大模型時代,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如同一對雙螺旋。

現有的大模型技術,訓練和推理過程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

這個問題的解題思路無非兩種,一是降低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能耗水平,二是改變能源供給結構,構建分布式能源系統。

基于這一認知,宇視果斷進軍新能源業務領域,并首先從充電樁產品和家庭儲能系統切入市場,和AIGC技術一起迭代進步。

宇視與合作伙伴:從產品交換到能力交換

AIoT行業的特點是碎片化,過去只有不到10%的需求被滿足,有的因為技術難以實現,有的因為實現成本太高、商業不閉環。

到了大模型時代,一是AI變得更聰明了,能夠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二是門檻降低了,需求實現變得更簡單、快速,商業閉環的機會隨之提高。

AI技術平權,將使AIoT行業有更多的細分市場需求都得到滿足,但與此同時,太多的參數,太多的細分產品,也進一步放大了碎片化。

對于宇視這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供應商來說,渠道營銷能力、品牌營銷能力都將面臨新的挑戰。

宇視的打法是,先將自己的能力全面向渠道開放,而后讓渠道去賦能各個細分領域,從而完成各個細分場景的商業閉環。

為此,宇視去年第一次提出“一切為了渠道、為了一切渠道、為了渠道一切”的口號。只要是渠道想要的,從研發、制造到質量管理、品牌營銷,宇視都快速賦能給合作伙伴。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過去一年,基于梧桐大模型和邊緣側、端側裝備,和渠道一起做了國家東北虎野生動物園、海南環島公路、濮院時尚古鎮等有價值的行業案例。

在視頻價值的挖掘上,宇視科技首席產品官朱兵提出了一個公式,“視頻”價值=(邊端裝備+大模型)x 生態業務。

這個等式蘊含的意思是,大模型賦能邊端裝備是基礎,想要放大視頻價值,解決方案供應商和渠道伙伴缺一不可。

從“裝備大模型化”看宇視的「務實」與「創新」

在產品底座開放能力上,宇視AI首席科學家李聰廷介紹道,梧桐2.0提供了更徹底的開源能力,將業務整合效率整體提升了70%,此外梧桐還提供更智能的軟件開發方式,借助AIGC輔助生成代碼工具,幫助開發人員通過文本交互或原型快速自動創建代碼,同時及時糾錯,提高開發效率。

如果說,過去宇視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是“產品的交換”,那么大模型時代,宇視和合作伙伴的關系則是“能力的交換”。

宇視將大模型的能力,將研發、制造、采購、測試的能力,將整個公司的交付平臺的能力賦能給渠道伙伴。渠道伙伴則可以用宇視的能力,培育自己的品牌,擴大影響力。

在這個新型的生態中,宇視和渠道伙伴都獲得了更好地服務新業態,實現新價值的機會。

結語

在由大模型開啟的新時代中,有不少企業忙著追熱點、炒概念,搶占風口。

但是,拋開產品和技術能力的空談,是永遠無法落地的,這樣的企業終將自扼于自己的短視。

宇視的骨子里是一名長期主義者,追求的是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這一點在大模型時代也并未發生改變。

宇視一邊從自身實際出發,一邊從上一波AI時代的經驗教訓中獲得反思,打破自身邊界,堅定瞄準“裝備大模型化”的路線,是清醒實際,同時不乏果敢。

宇視傳統但并不拘泥,除傳統優勢行業如智能交通、智慧園區、機場、高校、醫院等之外,今年還新增了在AI體育、新能源兩大核心業務,更是積極探索了旅拍兔Vlog、宇視寫真等為品牌和流量服務的產品。

這家已成立十三年的企業,變得越來越務實與創新。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