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該怎樣用?這份指南給出使用邊界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蘇雅
隨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術出現,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科學研究和論文寫作過程中。在學術研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該怎樣使用?9月20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了《學術出版中AIGC使用邊界指南》,以防范學術不端,引導相關主體圍繞AIGC在學術期刊論文寫作、評審、傳播等各環節的使用達成共識。
人工智能在研究論文的寫作、創作等方面的影響正不斷增強,同時,也影響著學術研究的透明性、完整性。學術界普遍擔憂,科研人員可能會將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作為自身的研究成果,或者使用人工智能產出不可靠乃至誤導性的成果。日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草案)》,擬規定已經獲得學位者在獲得學位過程中存在學位論文或者實踐成果抄襲、剽竊、偽造、數據造假、人工智能代寫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經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決定,由學位授予單位撤銷學位證書。
“希望本次我們發布的指南,能推動各方對AIGC在學術出版領域的應用形成共識。”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總工程師王卓昊介紹,指南在制定過程中明確了多項原則,從學術研究到出版發行,所有參與者都應該了解并明確AIGC的使用情況,對關鍵利益相關者應建立問責標準,保障學術研究的質量和誠信;如果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就要尊重隱私,做到數據保護,并避免人工智能可能存在的復制和放大偏差的風險。
在學術出版的各個環節中,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AIGC技術?指南對此給出了行為框架和實踐指導。例如,研究者可以借助AIGC收集關鍵詞、參考文獻等,但需要注意其提供的參考文獻是否為虛構或過時的;在統計分析、圖表制作等環節,AIGC不能取代研究者對數據的解釋,也不能直接生成實驗圖像;所有屬于科學或智力貢獻范圍內的任務,都應該由研究者自行完成,AIGC可以在提升文本可讀性、消除傳播中的語言障礙等環節進行輔助,等等。
指南特別提出,AIGC不能履行文章作者的角色,也不能被列為文章作者,且研究者應對研究中AIGC的使用情況進行充分、正確的披露和聲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