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上線7個月它憑什么成了國內AI搜索“鼻祖”
可能你還沒啥感覺,但最近有一個玩意,讓頭部企業和大佬們都搶瘋了。
從搶光了谷歌風頭的 NewBing 炸裂登場,再到讓英偉達黃仁勛都成忠實迷弟的 Perplexity ,隨隨便便就是 5 億估值。
甚至最近,連老大哥 OpenAI 也被傳在偷偷下場。
總而言之,就是很卷,很火,很搶手。
有些敏銳的差友應該已經猜到了,它就是 AI 搜索。
哎,這就讓差評君好奇了,海外一片火熱,那國內是誰最先想到要搞 AI 搜索的呢?
于是,就隨手在 Perplexity 和谷歌的 Gemini 上搜了下:中國第一個AI搜索產品是什么?
結果讓人有些意外,出來的居然不是那些老牌的熟面孔,而是昆侖萬維在 2023 年 8 月發布的天工 AI 搜索。Perplexity
谷歌Gemini
有點不相信的差評君,又試了國內好幾家 AI 搜索產品。
結果,這些同行們異口同聲報出的答案,還是它。。。抖音豆包
文心一言
差評君去翻了翻資料,發現就在前兩天 QuestMobile 發布的 AI 報告里,天工默默干到了國內 AI 獨立應用月活前三,坐擁八百多萬的月活。
其實天工 AI 能有這么多用戶,差評君并不驚訝。
就拿差評君來說吧,以前一個選題總要在搜索軟件里泡上一兩天,才能動筆,還得時刻提防那些隱藏的廣告。
被傳統搜索折磨慘了的我們,早就是人手幾個 AI 搜索了。
每篇稿件都有一份整理的資料文檔
真正讓差評君驚訝的就是,天工 AI 是怎么從眾多同行里脫穎而出,成了圈子里的頭牌的。
其實天工 AI 是咱們的老朋友了,早在去年 8 月份首發的時候,差評君就上手過了。
以差評君的使用次數,那絕對可以說是看著天工 AI 長大的。不過才短短半年時間,他們就又鉚足了勁交了個天工大模型 3.0 的全新版本出來。
在差評君搶先體驗后覺得,這次更新可謂是脫胎換骨,甚至值得咱們再拿出來細細咂摸一番。
因為在很多中文場景下,它表現得比Perplexity還要不俗,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就這個話題熱搜,就太對胃口
我們簡單試試,就能明白差評君在說什么了。
差評君就問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OpenAI要做AI搜索的信息源頭是什么?
傳統搜索這邊,跳出來一堆文章不算,我翻遍了前兩篇,也沒找到 OpenAI 是哪家媒體先爆料的。
但對天工 AI 來說,這題簡單得夠嗆。不僅直接點出是 The Information 最先報道,還拓展補充了很多相關信息。
天工AI
讓我有些意外的是,把同樣的問題丟給 Perplexity 。它卻明顯理解錯了我的語義,把報道信息源理解成了 OpenAI 搜索技術提供的源頭是什么。
Perplexity
后面差評君又追問了一道比較難的題目,讓它們試著給我推薦餐廳。
以前試過 NewBing 的人,肯定知道這種實時的問題,向來是 AI 搜索的軟肋。還有什么天氣情況、路線規劃等等。
但對于現在的天工 AI 來說,真的就是切瓜砍菜。
它抓取信息非常精準,甚至會幫你從視頻里扒答案,就比如找到抖音上的美食推薦。
相對來說, Perplexity 的表現肉眼可見的略遜一籌。給我“ 貼心 ”地推薦了in77地下車庫,還祝我用餐愉快。
到這里,你就能感覺到在中文和國內的實時信息上,天工 AI 要強出一截。
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滿意,別急,天工還上新了增強模式。開啟之后,會大大提高回復質量。即便一次性甩過去好幾個問題,它也能逐一拆分出來。
甚至會對一些模糊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提問引導。
尤其適合解決一些復雜問題,像之前差評君做過一期 B 站視頻,講古代人是怎么測繪地圖的。
這個題,我們前前后后大概花了一周的時間。但甩給天工 AI,它可以瞬間幫你總結出起碼 4 個大類的信息。
如果你還不滿意,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追問,直到把問題梳理清楚。
除了把基礎實力打磨得更扎實,在國產廠商們擅長的用戶體驗上,天工 AI 也花了不少心思。
差評君用下來覺得很舒服,像很多問題大模型給一堆文字,不如一張圖片來得清晰明了。
所以,除了文本回答之外,天工 AI 的回答還會附帶圖片、甚至是視頻。
如果是一些涉及對比的問題,比如兩款手機對比、旅游城市對比,天工 AI 可以自動做出一張對比表格,好壞優劣一目了然。
之后,還會新增搜圖片、搜視頻、搜音頻的垂直能力,以及更多具有實用性的展現形式。
差評君這里就不一一展示了,留給大家自己去上手。研究模式和思維導圖輸出
看到這,很多差友可能會好奇。士別才三日,怎么就得刮目相看了?
自己還停留在 NewBing 時代呢,這才半年時間,天工 AI 就把水準往上拔了大一截了?
不僅檢索精準度變高了,連視頻都能扒了,也不像曾經大部分 AI 那樣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了。
其實秘密就藏在昆侖萬維這次新上的兩個狠貨里,也是兩個目前圈子里大熱的前沿技術架構,一個是 MoE,一個是 RAG。
你不要一聽到專業術語就慌,差評君一分鐘就能給你講明白咯。
首先是這個MoE,也叫混合專家模型。顧名思義,就是內置了數個專家模型的大模型。
舉個例子吧,比如我們輸入:金毛火鍋今年 7 歲了,未來五年內會不會得糖尿病?
這一個小問題,其實涉及了性別、年齡、品種、糖尿病的成因等各種方面。
天工 AI 就會把它拆分成一個一個小任務,再由一個專門負責分配的模型,把任務下發給手下最擅長的專家模型。比如有的研究性別,有的研究品種。
這跟咱們寫文章很像,像小發擅長寫游戲,世超挖掘好用的軟件更有一套。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才能把效率和效果都拉滿。
而且,那些用不著的模型還能中途偷個懶,把算力節省下來。
這邊有專業團隊負責輸出內容,那邊昆侖萬維又準備了 RAG 技術,來負責把控大模型的知識庫。
這個RAG技術理解起來其實更簡單,就是檢索+文字生成。
以前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大模型會直接拿著這個問題去茫茫大海中打撈信息,然后直接輸出結果。
但RAG在交給大模型生成答案之前,還多了一步單獨的檢索步驟。
先拆解我們的問題,然后找到大量相關的信息和內容,比如金毛的體質、糖尿病的生成原因等等。
再從這些內容里,檢索出和關鍵詞最相關的信息。
把這些信息和我們的問題,一起整理出一份新的、更專業的Prompt,最后才會喂給大模型去輸出內容。
這多出的整理步驟,不僅提高了信息查找的效率,也讓每一個回答,也都有可以追溯的源頭,減少大模型出現幻覺的概率。
這個技術,早已經在慢慢取代那些簡單的問答 bot 機器。
也正是裝上了這兩個最前沿的技術,使得天工 AI 和傳統搜索,甚至是初代 AI 搜索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 MEET 智能大會上,昆侖萬維董事長兼 CEO 方漢曾經分享過一組對比數據。
傳統搜索的時代,我們輸入一個問題,然后再去閱讀大量網頁,最后分析總結出結果,這個過程一般耗時 3-10分鐘。
任何人都很難再縮短這個時間。
但在大模型時代,每次獲取結果的時間,可以被壓縮到 5-10秒。
在這樣的高效率面前,傳統搜索們給AI搜索讓路,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了。
雖然現在取代傳統搜索還為時尚早。但由奢入儉難,用過了這種高效的 AI 搜索模式,就很難再換回去。
搜索引擎的下半場,注定要進入高效的 AI 時代。以天工AI為代表的生成式搜索模式,將會后來居上。雖然說不好誰能笑到最后,但誰先入場,站穩腳跟,也就贏了一半了。
平靜了 30年多年的搜索引擎市場,恐怕要迎來一場變革。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