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的答卷:iOS18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手機行業就刮起了一股AI風,踏在風口浪尖的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布局AI領域。自此,生成式AI、端側AI大模型、AI手機等名詞,開始彌漫整個消費市場。
目前,國內頭部廠商基本都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例如vivo的藍心大模型,OPPO的安第斯大模型、魅族的Flyme AI大模型等,都是當前比較熱門的AI產品。顯而易見,幾乎所有廠商都在談論手機的AI大模型,然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對此可能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認知。
消費者認知的AI≠手機廠商談論的AI
如果要問消費者,什么是手機的AI?得到的答案,可能更多的是側重在功能層面的簡單認知,而不是技術層面或體驗層面的全局認知。確實,從市場的營銷來看,以實際功能的展示作為產品推廣的內容,是最容易讓消費者感知且接受的最佳方式。
例如:AIGC消除功能,它主要就是利用AI技術的獨特優勢,識別用戶所圈選的內容,幫助用戶一鍵消除圖片中的多余元素,再填充補齊,形成一張更加貼合用戶心意的圖片。簡單來說,就是將Photoshop摳圖識別的復雜操作,交給AI一鍵完成處理,減少了冗雜的步驟,也降低了使用門檻。
關于這個功能,相信大家早就不陌生了,在此就不過多贅述。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無論是在發布會現場的展示,還是后續官方宣發的內容,都有著很多類似的教程和展示視頻。用戶一看就懂,輕輕松松就能上手,直觀地體驗到AI對于手機加持的新奇之處。
然而,這里的AI更多時候是指手機的生成式AI,僅僅是手機AI領域的一部分。只不過目前手機生成式AI的應用普及還不足夠,大部分消費者會產生片面的認知,認為手機AI應該就是某項被不斷刷屏的功能。
這認知本身并沒有錯,畢竟技術的落點是功能的便利。但手機廠商目前所想做的是端側的生成式AI,相較于云端的生成式AI,它更具低成本性、安全性、準確性,是多項功能聯動的綜合體驗,這與消費者就存在了認知上的差異。
iOS 18是蘋果AI的答卷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曾表示,預計今年,市場上將會有超過1億部生成式AI智能手機或運行原生AI模型并使用AI創建內容的智能手機。其實,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幾乎所有的安卓品牌都推出了對應的產品,僅有蘋果還未參與到生成式AI賽道。
作為手機行業的巨頭,蘋果的動態深受關注,iPhone的更新更是備受矚目。在所有手機廠商都在布局端側生成式AI時,蘋果依然沒有太多動作,絲毫看不到其對于生成式AI的功能設想,不禁讓人心生好奇。
近期,根據彭博社透露,蘋果的生成式AI可能會集成在今年發布的iOS 18上,這將會比iPhone 16的升級更具看點。雖然目前還不知道有什么具體的功能,但作為擁有自研芯片與系統的蘋果,我想它的AI功能更加值得設想。
與此同時,彭博社也再次透露,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已收購DarwinAI公司,進一步擴充其在AI領域的實力。
據悉,這家公司的兩大核心技術分別是在制造過程中檢查零部件的AI技術,以及使用機器學習打造更小更高效的AI系統,這對于蘋果開發iOS 18的相關AI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
眾所周知,蘋果更新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產品的系統,基本都是同一時間,并且在功能的聯動上也越來越緊密。
如果蘋果真的在iOS 18上集成了生成式AI的相關功能,那么不難設想平板、筆記本、手表等產品也會同步跟進,聯動起來可能還會有全新的體驗。這是蘋果生態的獨特優勢,牽一發而動全身,能夠更快地鋪開布局AI。
其實,如果單說手機的AI功能,其實基本所有的廠商或多或少都已具備。例如:從圖像中復制文本、一鍵摳圖、掃描文檔、拍照抓拍等,它們本身也是AI技術的一種功能體現。
而如今的端側生成式AI,是更為深層次且長遠的發展方向,目前剛剛開始,自然也存在著不小問題。
手機端側生成式AI還有待提升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基本人手一臺手機,手機端側生成式AI的用戶基數可想而知,它需要更大的運行計算、更多的基礎模型、更大的模型參數等做支撐,想要一蹴而就基本不可能。因此,在手機生成式AI發展的前期,也會出現許多不足之處或者翻車的現象。
同樣以AIGC消除功能為例,一般來說對一張圖片的處理,分為識別、消除、填補共三個步驟,簡單背景的圖片自然不存在問題。但如果圖片元素稍微復雜一點,就會出現明顯的涂抹感,甚至填補其他一些不相關的內容,實用性大幅降低。
又比如文生圖,目前畫出來的內容很多都不貼合現實。而且識別命令不夠精確,稍微復雜一點的語句完全畫不出來,甚至直接出現胡亂回答的現象。諸如此類現象,都是非常影響實際體驗的弊端,久而久之用戶也就失去了使用的興趣。
因此,目前手機端側生成式AI還是處于起步的階段,雖然落地了一些實際的功能,但還是有待提升,比如上面提到的功能完善、隱私。不過,手機廠商們提出的各種關于手機AI的設想,無論對于自身品牌產品的發展,還是對于陷入停滯狀態的手機行業來說,我覺得都很有必要。
寫在最后
相信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消費者,我們都在期待AI手機的真正到來,期待更加智能化與數字化交互的未來。但是,更好用的AI功能,更高頻次的計算,也是需要更強大的硬件支撐。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安卓陣營還是蘋果陣營,都需要讓自身硬件實現新的突破,以此來支撐端側AI的計算。
所以,可以預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可能我們會看到手機廠商針對AI功能而推出的相關硬件,比如AI芯片、AI手表等,我們拭目以待。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