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不只有頂尖科學家和天才少年上海憑“才智家底”引領產業

不只有頂尖科學家和天才少年上海憑“才智家底”引領產業

新火種    2023-09-23

  “我們希望產品明年下半年能實現商業化落地,最先應用在工業制造領域。”

  20日上午,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在臺上分享著公司上個月剛發布的具身機器人樣機“遠征A1”最新進展時說道。此時距離他們位于上海浦東公司選址落成,僅過去6個月時間。

  這個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擁有251萬粉絲(稚暉君)、被稱為“野生鋼鐵俠”的原華為天才少年,去年離開華為上海研究所出來創業后,對他們正在做的大模型和機器人結合的具身智能有著明確的目標:奔著商用落地且要把產品目標價控制在20萬元人民幣以內。

  “總的來說,上海這邊產業政策支持是非常給力的,智元也有不少上游供應商就是上海本地的企業,新能源板塊作為企業未來一個重要的落地場景,上海也很有優勢。” 在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上,彭志輝告訴第一財經。

  在另一個熱門賽道——激光雷達,清華畢業后赴美求學的李一帆,和另外兩位在硅谷圣何塞相識的小伙伴回到上海創業,他們一起創辦的禾賽科技也成為“國產激光雷達第一股”,登陸納斯達克。“當時決定回來其實就瞄準了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機會。”他說。

  像彭志輝、李一帆這樣的創新人才不在少數,正在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上海通過頂層設計加強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出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重點產業人才專項培育計劃,同時上海也在主動布局一批未來產業,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上海人才總量增加了99萬,達到675萬人。

  另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上海地區人才供需數據報告》,在人才儲備方面,近三年上海地區人才保有量全國占比第一。2022年,上海人才保有量占比為10.2%,居首位;第二、三位分別是北京(9.18%)、深圳(6.43%)。

  “可以快速找到上下游企業”

  談及為何將公司放在上海,與彭志輝一樣,多位參加“海聚英才”創新創業峰會的嘉賓提到的關鍵詞是產業環境。

  于2014年在美國成立的人工智能制藥公司英矽智能,2019年落戶上海并組建藥物研發團隊。該公司創始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克斯·扎沃洛科夫(Alex Zhavoronkov)博士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上海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如果想在賽道里做到全球第一,更需要在上海布局,因為這里與波士頓、巴塞爾等其他專注生物醫藥的地方非常相似。

  “我們很早就意識到一個趨勢,過去20年中國在生物醫藥、合同研發外包組織(CRO)、基礎建設等領域投資了可能超過5萬億美元。特別是CRO,當你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時,就可以委托外包給其他組織。在中國,大多數CRO以及高質量人才都集中在上海,尤其是在浦東張江地區。”在他看來,這種環境也讓類似于英矽智能這樣的生物技術公司,能在有利的基礎設施和政策背景下發展。

  禾賽科技CEO李一帆也稱,當時選擇回國創業除了家國情懷以及看中國內產業發展潛力之外,選擇上海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供應鏈的優勢。他對記者解釋,公司做的產品屬于機器人技術和高端制造交叉的范疇,供應鏈尤其重要,雖然他們只是做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產品——激光雷達,但其實也很復雜,把產品拆開里面有好幾百個零件。

  “能把這些東西買齊、快速迭代,并且能找到熟悉這些東西的人一起來做研發,其實就遠遠超越供應鏈本身了。在中國尤其是在長三角地區,與禾賽相關的光電、芯片領域人才儲備都很齊全,這非常重要。”李一帆說,除此之外資金支持也不可或缺,像他們這樣的創業公司早期尤其需要外部資金的支持,上海的創業投資環境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作為工業重鎮,上海也正在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并已發布了未來產業新政、布局新賽道,開放眾多新賽道的應用場景,讓創新企業找到落腳點。就在今年6月,上海發布了“上海創新創業數字地圖1.0”版,圍繞“3+6”重點產業體系、“四大新賽道”、“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從人物、企業、生態、政策四個維度進行數據分析和亮點展示。

  在20日下午舉行的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峰會創投之道主題活動上,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吳金城作《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主旨分享時表示,根據《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上海提出圍繞五大未來產業集群,建設15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攻關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產品,形成一批“中國標準”等。

  “上海將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硬核成果、創新企業和領軍人才,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未來產業集群,成為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他說。

  還要加強什么?

  不只是創業人才,對于聚焦基礎研究的創新人才,上海也陸續出臺了系列措施。在全國首設“基礎研究特區”后,目前該計劃第一批試點項目已運行近兩年,今年已開始第二批試點。上海市科委此前透露,上海正在研究制定“基礎研究特區”2.0版政策,將更加聚焦基礎學科和戰略性方向,而且不局限于項目經費支持,還將在人才引進、評價考核等方面形成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政策,支持優秀科學家在更好的環境下探索科學前沿,孕育一批重要原創成果。

  談到未來如何支持基礎研究人才,分子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袁鈞瑛認為,除了資金方面的支持,還要通過合作來引領他們。“做科研是做未知的東西,你怎么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怎么知道這個地點挖下去肯定有水,都需要經驗,需要通過不同的思維方法來發現未知。”她對記者舉例,挖井不是挖一米就能夠找到水,你要是1米找不到水是不是還挖10米?但是基礎研究要不斷的投資、不斷投在對的方向,如何知道這個方向?很大程度就是要考慮的問題。也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基礎研究,“不能有今天把錢投入明天大樓就造起來的心態”。

  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電子與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申恒濤也告訴記者,硅谷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已經形成了良性的循環,“不論是前期對創業公司的投資,還是后期的產品落地等方面,我國在這些方面還可以繼續加強和提升。”

  作為國內經濟最為活躍的城市,上海也拿出了更大力度的舉措與行動來引才。

  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比如,實施更加開放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創新海外引才方式,鼓勵中外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先行先試更加開放便利的簽證、工作許可、長期居留和永久居留政策。實施更有吸引力的國內人才集聚政策,加大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落戶政策,優化居住證(積分)待遇,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滬發展。

  在20日的大會開幕式上,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全球杰出人才優享服務、上海市境外職業資格證書認可清單等一批人才政策正式發布,并舉行了重大人才項目集體簽約和第三屆“海聚英才”全球創新創業大賽頒獎活動。這屆大賽共吸引全球參賽項目8118個,目前已達成投資意向金額超50億元,有來滬落地意向的海外項目超200個。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